繁花盛開代表又到春天,一年之計在於春,明明應該精神爽利,春天卻總是令人提不起勁。容易出現疲倦、頭暈、頭痛、精神不振等症狀,其實是與春天的3個特點有關,註冊中醫師鄭芸菁指,只要因應體質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就可以解決以上問題。
特點一:氣血活動旺盛
春季主陽氣升發,這時人體的氣血活動、新陳代謝相對比較旺盛,就有機會引發常見的不適症狀。當陽氣升發太多,氣血上衝會有機會出現頭暈、頭痛、精神不振等症狀,亦即我們常聽到的「春困」。
特點二:乍暖還寒
春季是風氣當令的乍暖還寒,鄭芸菁稱,「例如日間有太陽很溫暖,但早晚會有風,如果大家未有為意,以為天氣溫暖而未有穿著足夠衣物,就容易引起感冒。」
特點三:肝氣疏泄太多
肝主春天,春天時肝氣也會開始升發及亢盛,會疏通和推動人體的氣血狀態,推陳出新,如果肝氣疏泄太多,就會引發症狀,包括肝火鬱熱、脾虛濕困。如肝太強、脾胃太弱,則可稱為肝乘脾,表現有口乾口苦、胃口不好或者大便不暢順等。
春天潮濕,是否就應該飲祛濕湯水?鄭芸菁解釋,潮濕是香港氣候的特點,屬外在天氣因素,但並非人人都要祛濕!「主要視乎個體的情況,如果身體被外在環境影響,而出現春困或濕的表現,例如舌苔厚白、身重易累等,就需要祛濕;反之,如沒有以上症狀,就算是天氣潮濕也未必需要祛濕。」鄭芸菁續指,祛濕之餘,也要健脾。單純袪濕只是治標不治本,最重要是提升脾胃功能,令水液運行暢順,才可減少濕的表現。
不只春天要養生,其實四季都適宜養生,大家應按照不同季節的特點做相應的養生方法。在春季方面,飲食上要以清淡及易消化為主,避免煎炸或油膩的食物,以免阻礙脾胃運作;生活上要廣步於庭,做適量運動,達到適時出汗,有助排解濕聚、身重的感覺。亦要因應乍暖還寒的季節特點,避免風寒邪氣,著重肩頸部保暖,最重要是保持心情愉快,減少動怒。
中醫也會用拔罐處理體內的濕氣或不通暢的地方,但就要視乎體質是否適合,足浴或發汗的食物也有助排解濕氣。鄭芸菁最後推介3款湯水及茶飲,成分較溫和,適合大部分人食用,如有疑問,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為佳。
1. 淮山健脾粥
材料:山藥15克、薏仁15克、馬蹄40克、 蓮子15克、百合15克、紅棗3粒
做法:加水及白米適量,共煮成粥。
功效:補虛養胃,健脾養心。
2. 佛手瓜薏仁湯
材料:佛手瓜2個、淮山30克、熟薏仁30克、紅棗10粒、陳皮1片、豬瘦肉半斤
做法:以上材料洗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 以大火煮滾後轉細火煲2小時即可。
功效:佛手瓜疏肝理氣;淮山、薏仁、陳皮健脾化濕;紅棗養血安神。
3. 疏肝理氣茶
材料:菊花20克、玫瑰花15克、杞子10克、蜂蜜100克
做法:用水沸後30分鐘作保健茶即可。
功效:菊花及玫瑰花皆能疏肝,蜂蜜健脾和中,杞子補養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