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子宮內膜癌 助醫計劃增治療選擇
子宮內膜癌是香港常見婦科癌症之一,然而社會對此病的認知普遍不足。香港防癌會近日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香港防癌會改善癌病人基金委員會主席楊美雲醫生指出,「此舉有助擴大患者的藥物資助範圍,並鼓勵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為他們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楊美雲表示,子宮內膜癌最常見於45至54歲女士。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特別是未停經的女性,常誤將陰道異常出血(如經期頻密或停經後出血)誤認為月經紊亂。停經後的女性亦可能因陰道異常分泌而延誤求醫,或致病情惡化,最終在出現明顯症狀如性交或小便時盆骨疼痛、下腹出現腫塊等才求醫。

(左起)楊美雲、Frances。
提高存活率
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以往主要依賴化療,存活率較低。然而,近年醫學界發展出免疫治療,能激發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楊美雲指,若晚期患者經基因檢測後確認腫瘤具有dMMR/MSI-H(錯配修復缺陷/微衛星不穩定),則可考慮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可顯著提高存活率並降低病情惡化風險。約三成患者具有dMMR基因變異。
死亡風險大減
據大型國際研究,晚期dMMR/MSI-H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免疫治療療效理想。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的患者,36個月總存活率達78%,並降低病情惡化或死亡風險72%。因此,許多國際指引已將免疫治療列入晚期子宮內膜癌的一線治療建議。免疫治療副作用相對輕微,包括疲勞、腹瀉、便秘和皮疹等,較易為患者接受。
餵母乳助減風險
楊美雲提醒,女性應注意均衡飲食、定期運動及體重管理,並留意月經周期。長時間沒有經期的女性容易導致子宮內膜增厚,增加癌症風險。「建議此類女性可諮詢醫生,考慮服用荷爾蒙藥以穩定月經周期。」此外,月經流量過多或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女性也應尋求醫療建議。餵哺母乳被認為有助預防子宮內膜癌,因哺乳期間的荷爾蒙變化能保護子宮內膜健康。

餵哺母乳期間的荷爾蒙變化能保護子宮內膜健康。
納入助醫計劃
楊美雲強調,「雖然免疫治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但治療的經濟壓力仍是患者一大負擔。」香港防癌會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助醫計劃,表示對增加患者治療選擇的重視,並鼓勵及早接受免疫治療。
申請人須由其中7間公營醫院的腫瘤科醫生推薦,並經醫務社工作入息審查。合資格的申請將由香港防癌會「改善癌病人生活基金」委員會審批。
緩解經濟壓力
50歲的Frances最初不正常出血,以為更年期症狀而未有及時求醫,最終確診子宮內膜癌並接受子宮切除術及電療,後來又經歷2次復發。去年開始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未出現嚴重副作用,並已復工。她表示,一次免疫治療須花費約2萬港元,每3個星期做一次,為她帶來龐大經濟壓力,後來獲香港防癌會助醫計劃資助,讓她可以安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