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最可怕的「隱形殺手」,相信心房顫動必屬其中之一。房顫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瞬間形成血塊,導致血管栓塞,如果血塊堵塞腦部血管,更會引發中風,隨時半身不遂!幸而,房顫是一種能夠早診早治的病症,有醫生指出,只要及早識別病情,可以透過服用薄血藥,或直接以「房顫導管消融術」手術,改善震顫現象,便可能避免中風。
隨著年紀增長,患心房顫動的風險愈大。研究顯示,它較常見於70歲以上的老人家,80歲以上長者之中,每10人就有1人是房顫患者。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解釋,房顫是一種退化性現象,位於肺靜脈的細胞在血液回流至心臟時,於肺與心房的交界點產生不正常的電流,造成心房異常跳動。
血塊堵腦部血管 引發中風
為甚麼這些細胞會誘發大量電流呢?馮永康解釋,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血壓過高,都會令該些細胞特別活躍。當患者出現房顫時,就會有心跳紊亂、心悸及氣促等症狀,甚至會加重心臟的壓力,令其不勝負荷,導致心臟衰竭,有研究就指,房顫患者有心臟衰竭的風險,較一般人高3至5倍。
不過,馮永康形容,房顫最可怕是會令患者突然中風,「房顫會令血液流動減慢,容易造成血塊,當這些血塊流至腦部的血管,就會引發中風,事前可說是沒有任何徵兆。」他警告,大部分房顫病人均無明顯病徵,年屆65歲以上人士便應定期接受身體查,及早篩查出房顫風險,防範於未然。
薄血丸備有解藥 雙重保障
針對這個「隱形殺手」,患者可透過服用薄血藥紓緩病情。馮永康指出,過去沿用的薄血藥「華法林」因要戒口及每次調校劑量,令患者感到不便;而近年推出的一些新型薄血藥,副作用相對較小,並備有解藥,「當患者出現嚴重出血或需要作緊急手術,解藥便能逆轉藥效,給患者帶來多一重保障。」
如要更有效改善心房顫動,馮永康建議患者接受「導管消融術」,「這類手術透過導管,找出心臟不正常跳動的部分,並以射頻控制引致房顫的電流,近八成患者接受相關手術後,病情得到大幅改善。」他強調,這類手術的風險不高,但如患者年紀大,亦有不同風險因素,則應繼續以薄血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