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3-12 06:00:00

瑪麗4歲童腹肌植新型除顫器 全球首宗最年輕病例

分享:

童年本應無憂無慮,但如果孩子出現心室心律不正,終日活於猝死風險之中,快樂童年或就此失去。瑪麗醫院去年完成全球首宗於腹肌下植入「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S-ICD)」,而且更是最年輕病例。團隊希望,該項非傳統安裝法可以幫助更多年輕病人。

 

翁德璋(右2)稱,芊懿安裝S-ICD配合藥物,可重過正常生活。圖中為芊懿父親王先生。(李卓謙攝)

翁德璋(右2)稱,芊懿安裝S-ICD配合藥物,可重過正常生活。圖中為芊懿父親王先生。(李卓謙攝)

「(去年)6月30號,上午九點五十幾分」,這個時間相信讓王先生畢生難忘。當時他正打算叫醒4歲女兒芊懿上學,但她突然臉色蒼白,嘴唇發黑,呼吸和心臟更一度停頓。其後芊懿確診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VF),但私家醫院亦束手無策,於是要轉送至瑪麗醫院。


瑪麗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表示,因心律不正而猝死的病例甚為常見,一旦出現心律不正,要即時進行體外除顫和心肺復甦法讓心律回復正常;每遲1分鐘治療,存活率便會下降7%至10%。他續指,心臟植入式除顫器(ICD)可於病人心律不正時自動除顫,預防猝死,但裝置的電極線要經血管進入心臟,有機會損壞及堵塞血管,而且安裝後不能進行磁力共振檢查(MRI);而新型S-ICD的電極線則置於皮下,可減低對血管和心臟的影響。


該院兒童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郭爕義(圖左1)表示,芊懿父母擔心不能進行MRI會影響日後監察病情,而S-ICD則無此限制,惟後者體積較大,一般用於成年人並會安裝於胸腔,團隊要採用非傳統安裝法,將S-ICD安裝於芊懿腹部位置。

adblk6


安裝S-ICD配合藥物控制心律,芊懿已可重過正常生活。翁德璋補充,團隊改良了S-ICD安裝方法,即使芊懿出現心律不正亦能準確感應及電擊除顫,希望能進一步於業界推廣,幫助更多兒童病人。

 

圖右為新型S-ICD,旁為心臟植入式除顫器(ICD)。

圖右為新型S-ICD,旁為心臟植入式除顫器(ICD)。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