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至64歲癌症新症佔整體發病數字47%,除表示有年輕化趨勢外,亦顯示不少患者家庭的年輕家人成為「夾心年輕癌患照顧者」,既照顧患者、家中長幼,還要應付自己的生活重擔,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可是卻常被忽略。
癌患照顧者慕兒生於單親家庭,中六畢業時母親乳癌復發,她沒有升學、工作及社交,接管家庭責任,每日照顧媽媽及年幼的弟弟,陪媽媽覆診、打理家務、督促弟弟上學、功課等,弟弟的家長日也要代媽媽出席,將自己成長的需要如選擇繼續學業、決定事業方向、認識異性等全部都擱在一旁,甚至想過母親離世後自己也會自殺。
多重責任中取平衡
香港防癌會榮譽心理學家洪傑美指出,不少照顧者都會將患者和家人放在第一位,而選擇忽略自己的需要,「要強調的是,照顧者想做好照顧工作,首先要學懂照顧自己,如果自己不健康、出現焦慮、休息不足等,便難以照顧家人。因此照顧者要關顧自己的需要,在多重責任中取得平衡。」如有人分擔照顧責任,可大大減低身心負荷。若資源上不容許,照顧者未能同時兼顧事業或學業,也最少要知道自己身心狀態,幾時會「頂唔順」而適時透透氣,如趁患者睡覺或者在空閒時間到街上走一圈,即使短短15分鐘也可以鬆弛一下,亦與外界有連接,不會脫節而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學習照顧及溝通技巧
很多人平時都是「被照顧者」,當突然角色轉換,或感束手無策。洪傑美認為他們需要裝備自己,「情緒、思考上要獨立,再學懂一些技巧,才可照顧家人及癌患者,例如帶患者覆診、處理化療後出現的嘔吐、骨痛,甚至為患者注射升白針等。如患者突然感不適,應該找醫生還是call白車,照顧者也要學懂做這些決定。」
溝通是另一個課題,癌患者或會問:我是否會死?我將來死了你們怎算?這些問題難以回答,洪傑美指他們未必是要答案,而是心中有事想傾訴,「這時不妨用問題引導患者講出背後想表達的情緒;同時要懂得患者一些表情、語氣的非語言表達,知道何時要停一停,勿讓患者崩潰。」
尋找支援
洪傑美續指,照顧者除以上種種,還會有兩大壓力,「一是面對家人受病魔折磨,一日比一日辛苦;二是與患者同樣感受死亡威脅,處理這兩種壓力不容易,他們需要一些服務,幫助調節心態,做好照顧角色,自己也能活好每一天。」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家庭支援計劃除了一對一幫助癌症患者、提供各種支援外,亦會「貼地」協助患者家庭,例如陪診、用於前往覆診的「的士券」、心理支援服務等,同時幫助到照顧者。慕兒參加計劃後情緒得到鬆綁,打消自殺念頭。母親離世後,她找到合適的工作,生活穩定,也可照顧到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