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前列腺癌大多沒有症狀,亦可能出現尿頻、夜尿、排尿困難、血尿、排尿痛等情況。

(左起)趙家鋒、黃嘉良及吳志輝。
目前診斷前列腺癌,會採用直腸指檢及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PSA)測試,若有懷疑就會建議患者做「活檢」以進一步診斷。可是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資料,4個接受活檢人士有3人並沒患上前列腺癌,但要承受活檢的併發症風險。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便合作研發出「精胺風險評分」,為診斷前列腺癌提供個更可靠且非入侵性的方法。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吳志輝指出,前列腺癌是香港男士第三常見的癌症,近年每年有超過2,000宗新症;死亡率亦在男士癌症中排第四。患者確診時多屬第三或第四期,合共超過半數。
PSA測試敏感度高
雖然經會陰穿刺前列腺活組織檢查是診斷前列腺癌的黃金標準,但始終有入侵性,亦可能帶來小便有血、痛、發燒、前列腺腫脹致排尿困難的併發症,因此活檢前有其他檢查以篩選高風險人士。吳志輝表示,「醫生會先為患者做直腸指檢或PSA測試,前者準確性取決於醫生技巧和經驗,後者的敏感度相當高,若指數高於4ng/mL一般會建議接受活檢,可是前列腺增生、發炎等都會令PSA指數上升,令部分人不必要地接受活檢。」
檢測尿精胺水平
為此,浸大與中大合作研發出以尿精胺診斷前列腺癌的方法,希望補足PSA測試。浸大化學系教授及系主任黃嘉良教授解釋,「精胺是多胺的其中一種,屬身體的代謝物,可於血液和尿液中找到。在較早前的研究已指出多胺代謝功能紊亂與癌症有密切關係,而前列腺癌患者的組織及前列腺分泌物,精胺水平呈下降趨勢。」2014年中大和浸大的前期研究,發現精胺有良好診斷表現,前列腺癌患者的尿精胺,明顯低於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精胺。「而且檢查只需收集30毫升尿液,快捷方便又不會帶來後遺症。」
準確評估患癌風險
研究團隊在2015年至2019年招募了955名PSA指數高於正常水平、將接受活檢的人士,檢查其尿精胺水平,並集中分析PSA水平為4至20ng/mL的600名人士。後來600人中有185人確診前列腺癌。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趙家鋒醫生指,研究結果證實尿精胺水平較高人士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較低,「我們利用這些數據,加上三項臨床參數,包括直腸指檢結果、PSA水平及前列腺體積,制訂『精胺風險評分』,更準確評估前列腺癌風險。評分愈高風險愈大,高於6.2分才會建議作活檢。而根據數據計算,使用精胺風險評分可以讓37%非前列腺癌患者避免活檢程序;而此評分的負預測值達95%,即陰性結果代表沒有患前列腺癌的機會為95%。」
現時研究團隊正積極籌備精胺風險評分的臨床研究,並希望可發展成檢測服務,為病人提供更簡單方便的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