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持續,據教育局數字顯示,過去3年本港流失近6.8萬名中小學生。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創辦人鄭穎賢指,若幼童未能適應移民後的生活,可能誘發選擇性緘默症(選緘症),如一直未處理,問題可持續至成年,影響未來社交及工作。
選緘症是兒童身上常見的焦慮症情況,鄭穎賢稱,患者在家中及外面其他地方的說話能力有明顯分別,例如在很緊張的情況下,說話能力會變差,無法說話,嚴重甚至會整個人不能動彈。「他們在家中說話可能很流暢,說話能力與其他小朋友無異,但當他們上學就只能說短句,或只有單字。」
具先天及後天因素
選緘症的成因包括先天及後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家族有焦慮症病史,後天因素則指家長教育方式,及小朋友生命中有否發生重大事件,例如親人離世、移民、轉校、轉換新環境及與親人分開了一段長時間。這些因素都會對小朋友構成壓力點,令他們變得緊張,出現焦慮情緒甚至選緘症的情況。
2至5歲是小朋友入學的年紀,亦是研究指出選緘症出現的高峰期,大部分患者在家中的說話能力正常,開始上學或進入社會後才開始出現有關症狀,故較容易被老師察覺。另一方面,選緘症兒童在校園被欺凌的風險較高,如果未有及時處理,形成不好的經歷,或增加衍生社交焦慮或抑鬱的機率。
察覺問題盡早求助
家長如察覺子女出現有關症狀,可先找學校老師及社工支援,另外可約見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作出診斷,並觀察有否其他焦慮情況出現。如果主要是是選擇性緘默症,可接受認知行為治療、言語治療、遊戲治療或醫生處方藥物等治療方式。
如果子女患有選擇性緘默症,鄭穎賢建議,家長要有耐性及多體諒他們的狀況,亦要在適當時候幫助解圍。「亞洲社會很重視禮貌,例如見到長輩時一定要打招呼,但選緘症患者未必可以開聲說話,家長可以向長輩解釋,或用其他方式暫時代替說話打招呼。」另外,家長亦可在子女做到的範圍內,鼓勵他們嘗試,在練習中慢慢衝破障礙。
移民前做準備助適應
在移民潮下,不少家長都帶同子女移民,鄭穎賢建議小朋友在出發前透過當地的電視節目或影片去熟悉環境,以協助加強預告與適應。另外,學校面試亦可能對小朋友構成很大壓力,鄭提醒家長切忌心急,可在面試前帶子女前往開放日,亦可在家中預先將面試答案錄影,營造面試中真實對話的情境,減低小朋友的敏感度及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