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指出,約一成人於一生中會有一次因為腎石而感到不適,而萬一腎石跌進輸尿管造成阻塞,更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幸而要預防腎石並非難事,每日只要飲足夠水分,已經可以減低有關風險。
泌尿科專科醫生鄭冠中指出,腎石有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是鈣化石及非鈣化石。常見的腎石為草酸鈣石,屬鈣化石,而非鈣化石中則以尿酸石較多。另一種分法是非感染類或感染類腎石,感染類腎石多來自尿道炎患者,因感染到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它會分解尿液當中某些物質而令人容易生腎石。」
未必有徵狀
如果腎石沒有阻塞到尿流,一般未必引起徵狀,部分患者因為身體檢查做超聲波才無意中發現。鄭冠中續指,「但如腎石跌入輸尿管造成阻塞,令尿液流不到入膀胱,就會引起腎水腫,後腰位置陣發性劇痛,曾有患者形容為比生仔更痛。部分患者因而出現感染,發高燒、發冷,甚至細菌入血。對於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人、心血管較差人士尤其危險。」
電腦掃描評估病情
過往診斷腎石主要靠X光,現時主流則為電腦掃描,毋須使用顯影劑已可找出所有腎石,更可知道其大小、硬度、位置、腎的結構有否受影響;較新的雙能量電腦掃描更可估計腎石成分,是否屬於尿酸石等。鄭冠中補充,「有了以上資訊,就可計劃治療方案。如腎石較硬,預期手術時間較長,會向患者表明術後併發症如發燒、血尿等的風險較高。」
體外碎石無傷口
治療上,多數個案可透過體外碎石處理,利用衝擊波將腎石打碎,之後經小便排出體外,患者只會有少許不適和痛楚,適合小於20毫米、位於腎臟或輸尿管上半部的腎石。另一種方法是輸尿管內窺鏡,患者需要麻醉,內窺鏡由尿道進入,直接到輸尿管位置,利用激光將腎石打碎,適合位於輸尿管下半部的腎石。如腎石太大,或佔據了半個腎的位置,內窺鏡就要在腰間經皮膚穿刺進入,將腎石擊碎取出。鄭冠中指,若輸尿管阻塞嚴重、手術時間長,術後或須暫時性植入雙J形支架,以免輸尿管因紅腫或血塊而堵塞。
攝取足夠水分
預防腎石,最重要是每日喝足夠水分,鄭冠中認為最好有2.5至3公升,「若難於計算,可觀察小便保持清澈便最理想。另外,飲水日夜都要飲,不要集中在某一時段狂灌,否則其他時段的小便濃度已足夠生腎石。」維持每日鈉質攝取少於5克、減少進食草酸和尿酸成分高的食物如果仁、花生、朱古力、菠菜、茶、酒、動物內臟、紅肉、老火湯等,都可減腎石風險。
腎石處埋方法
0至5毫米:可經由小便排出,未必需要求診。
5至10毫米:或能夠經小便排出,可用排石藥4星期作觀察,或以手術處理。
10毫米以上:一般不可排出,需要手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