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靈魂之窗」,原來除了可透過這扇「窗」看到世界,亦可以從外觀察到身體,尤其腦部的問題。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發了人工智能系統,透過分析眼底相便可評估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準確度逾80%,期望一年內可臨床應用。
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教授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坊間稱為「腦退化」的其中一種,估計香港約有7萬名患者,「成因是腦部積聚了澱粉樣斑塊及神經原纖維纏結的不正常蛋白,令神經元凋謝、死亡,繼而腦部縮小。患者會出現短期記憶衰退、執行能力下降等症狀。由於病情進展很慢,易令人以為是正常老化。」
未有簡單診斷方法
現時阿茲海默症尚未有單一、簡單的診斷方法,需要透過醫生問症關於病歷及生活上的變化、評估認知能力、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掃描排除引致認知問題的其他疾病,方可作出臨床診斷。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區頴芝醫生指,「現時還有正電子掃描及腰椎穿刺方法可偵測澱粉樣蛋白幫助診斷,但目前並不普及或具入侵性。」
眼底結構近似大腦
為解決臨床上的限制,中大醫學院率領新加坡、英國和美國多間醫療中心及院校,成功研發AI技術,透過眼底相偵測阿茲海默症。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兼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教授認為,「視網膜一直被視為大腦的延伸,它們的生物特徵和結構上很相似,因此如疾病影響腦部及中樞神經,在眼底也會有類似的影響。」
準確度逾八成
AI系統只需輸入左右眼各兩張眼底相,便可評估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經過648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及3,240名認知功能正常人士的眼底相「訓練」,準確度可達84%,敏感度及特異性分別有93%及82%。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博士續指,「目前如評估結果風險高於55%,會建議到專科作進一步檢查,希望將來有更多數據以調整合適的風險程度,讓跟進檢查更合乎成本效益。」
有望一年內臨床應用
以眼底相偵測阿茲海默症的好處是非入侵性,接受檢查亦不會有任何不適,檢查後1至2分鐘便有結果,而拍攝眼底相的儀器亦常見於不同門診。莫仲棠認為可大大縮短確診所需時間,讓患者可及早治療。AI系統已可初步應用,研究團隊未來除會提高其準確度,亦希望將眼底相拍攝儀器和AI系統進一步整合,甚至建構雲端系統用作分析,提升效益。有關系統有望於一年內正式臨床應用,將來有潛力成為阿茲海默症社區篩查的工具,找出高危患者及早介入,預防或減慢腦退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