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冰冷、痺痛不一定是關節或肌肉問題,腳中風也可能是成因。心臟科專科醫生伍諾行指,急性腳中風是指下肢動脈完全閉塞,當血液流通不到腳部,就會出現麻痺、痛、或是無法動彈的情況,如情況嚴重,腳部最終可能導致壞死、潰爛,甚至要接受截肢手術。
急性腳中風亦可稱為下肢動脈阻塞或腳動脈閉塞,症狀包括單腳感到冰冷、無血色、腳痺、腳痛,甚至影響行路等。腳中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差不多,包括年紀大、吸煙、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另外曾患上腦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冠心病或腹動脈血管瘤的人士都屬高危。
心房顫動屬高危因素
腳中風的成因包括血栓、血塊、血管撕裂或外傷,伍諾行提到「腦中風的某些個案是由於血塊在心臟形成,彈上腦部導致腦中風,其實這些血塊亦有機會彈到腳部,形成腳中風。」至於甚麼人士較易在心臟形成血塊?最普遍就是心房顫動的患者,當心跳不規律,血液可能會積聚成血塊,血塊剝落後會隨著血液在血管流動,如血塊流至腳部,有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阻塞,形成急性腳中風。
伍諾行續指,有不少研究均顯示,冬天氣溫低時,很多心血管疾病,包括腳中風發生的機率都會較高,「因天氣寒冷時身體的機制有機會改變,例如血管收縮或心跳加快等,這些機制有機會加重身體的負荷,誘發腳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
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一般腳中風患者會覺得腳部麻痺、疼痛、無法動彈,而外觀上腳會變得蒼白、觸感變得冰冷、亦摸不到脈搏,有些嚴重個案的腳甚至會發黑或者潰爛。腳中風的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最常見包括腦中風、神經系統疾病如坐骨神經痛、腿部疾病如下肢深層靜脈血管閉塞、肌肉關節疾病如細菌感染、痛風等。如果懷疑患上腳中風,醫生會為會患者做顯影劑電腦掃描及超聲波檢查,亦會量度踝肱血壓指數(ABI),如腳的肱動脈血壓較手臂低,就代表血管可能有閉塞,或血液不流通。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出現腳中風後,盡量要於6小時內打通血管,以免腳的細胞組織缺氧及壞死。伍諾行強調,一旦細胞壞死,就算做手術打通血管,壞死的地方亦未必可以康復。現時治療腳中風的方法是透過手術將血管打通,令血液可重新流動。「我們會為患者進行通波仔手術或開放型手術。並會為病人詳細檢查,找出導致腳中風的原因,如果是心房顫動的患者,術後就要開始服食抗凝血藥物,防止血塊再度形成,導致腳中風的情況。
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要預防腳中風,伍諾行認為要由生活習慣開始做起,飲食上要少油、少鹽及少糖,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另外戒煙、戒酒、減肥都很重要。至於三高患者,當然要控制血糖、血壓和膽固醇,市民亦應定期做心臟檢查,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的情況,就要開始食抗凝血藥物,避免出現腳中風或腦中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