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內地、香港及台灣每一萬個兒童便有27個自閉症患者。如能及時介入治療,成長後可發揮其潛能的機會便可提升,不過徵狀的多寡和嚴重程度,或影響父母察覺繼而治療的時間。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自閉症兒童糞便樣本中,與神經遞質活動有關的腸道細菌明顯減少,同時多了5種在一般兒童腸道中較罕見的細菌,這發現有助早期診斷自閉症。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人體腸道與腦部有密切關聯,腸道中百萬億個微生物,會產生化學物質與大腦溝通互為影響,「例如令人感快樂的血清素,有90%由腸道微生物製造。」
腸腦關聯性高
自閉症會伴隨患者終生,成長後並不會痊愈,只會適應。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秀雯醫生指,「自閉症成因估計涉及遺傳及環境因素,影響腦部發展。其中腸道微生態透過『腸腦軸線』與中樞神經有所關聯,影響社交行為,在自閉症中扮演重要角色。」
診斷需時
早期診斷和干預,可為自閉症兒童及家人帶來關鍵性的改善,而事實上,多數自閉症兒童在12至18個月大便會出現症狀,但能否早察覺就視乎症狀的多少、嚴重性及家長的警覺性。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醫生續指,「部分徵狀如狹窄興趣、說話奇特會較遲才表現出來,也延遲了診治。現時診斷須透過定時評估幼兒發展,並為社交語言發展異常的小孩作臨床評估確診,因此由發現表徵到轉介以致確診及治療,過程需時。」

(左起)陳家亮、陳鳳英、陳秀雯及黃秀娟。
5種特別細菌
早前有研究指,將自閉症兒童的腸道菌群放入小鼠體內,小鼠後代會出現自閉症狀。中大醫學院進一步研究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特徵,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發表結果,「團隊收集了128名3至6歲兒童(一般兒童及自閉症兒童各有64名)的糞便樣本,比對細菌種類、數量和相關功能,並通過宏基因組學,研究自閉症兒童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內有5種細菌是一般兒童腸道中較罕見,其中一種是梭菌,會產生毒素損害中樞神經。團隊再以這5種細菌作為標誌物組合,用於鑑別自閉症兒童,發現靈敏度高達80%。」
望成篩查工具
研究亦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發展,比同齡及性別的一般兒童明顯落後;同時,與神經遞質活動有的細菌,在自閉症兒童腸道中顯著減少。黃秀娟續指,「未來會收集更多糞便樣本,希望將靈敏度推高至90%。」陳家亮期望是次研究將來可發展成自閉症非侵入性的檢查工具,彌補目前診斷上沒有客觀篩查方法的不足,讓高風險的兒童可以提早介入治療;甚至可探索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作為自閉症的治療方法。

腸道微生物可透過神經遞質及免疫系統與腦部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