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心理都能帶來好處,但是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常常忙到沒辦法空出一段時間來好好運動。不過,台灣國健署提到,總是忙到沒時間運動,或擔心運動時間不夠的人不必再感到憂心了,有研究顯示其實分段累積運動量的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3次10分鐘、10次3分鐘 運動效果也都相同
研究證據顯示,分段累積運動量與一次做完的效果相同,運動不需每次一定要連續10分鐘以上,可將30分鐘的運動或活動拆成3次,每次10分鐘,甚至拆成10次,每次3分鐘也可以,對於減重、慢性疾病預防或改善,其實都同樣具有效益。
因此,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找出空檔,利用零碎時間(如:通勤、午休)或是改變生活習慣找出運動的機會(如:上樓時改爬樓梯),不斷透過「+10分鐘」的累積,達到每日規律運動及身體活動量的目標。
選擇中等強度以上運動 如何輕鬆分辨運動強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建議,成人每周應有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而且一週中要有2次肌力運動。不過,運動強度該如何分辨呢?國健署表示,運動強度是依據身體在運動時感到吃力的程度,換算成此時大約的心跳數作為判別,可分為以下4種強度:
- 高強度運動(High-intensity Exercise):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時,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這類活動會讓身體感覺很累,呼吸和心跳比平常快很多也會流很多汗。
- 中強度運動(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
- 低強度運動(Low-intensity Exercise):不太費力的輕度身體活動
- 坐式生活形態(Sedentary):僅止於靜態生活的內容
國健署提醒,輕度身體運動、坐式生活形態不能列入每周150分鐘身體活動累積量,民眾可以依照個人身體的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度,才能避免在累積健康資本的同時造成傷害。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