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食素的原因是想更加健康,不過稍一不慎或會墮進一些飲食陷阱,例如過度用油、油分攝取太少,又或食物選擇不夠多元化,而導致熱量攝取、營養均衡等方面出現問題。
食油與健康關注委員會成員兼註冊營養師陳國賓認為,食素或食葷都可以健康,不過食素可避免部分食肉而引致的健康問題,例如高飽和脂肪、高鹽分等,「素食則回歸一個天然的飲食習慣,除脂肪較少外,添加的東西也較少、烹方法較清減。而熱量較低、纖維較高的飲食,對減重、腸胃及皮膚健康、心臟病和三高等都有好處。」
食物講求多元
傳統中式素食,大多都是豆、菜、飯的組合。陳國賓指,「即使有些餐飲業大廚,都只在想用豆腐取代肉,這是他們印象中的素食。而營養學上,這就缺乏了食物多元的元素,其實外國的素食會有多種豆類,如紅扁豆、雞心豆等,或者在中國人眼中味道差不多,但營養素則有很大分別,如眉豆高鐵質,黃豆就沒有;還有乾果、種籽類都在中式素食少見。另外,海藻類也值得深思,當不吃魚的時候,可否攝取到海洋的元素?如碘質,可以從海鹽、昆布等攝取;奧米加-3脂肪酸,則可考慮芥花籽油。因此,要食素食得健康,就要在配料上增加多元性,如煮湯除了菇菌外,再加入堅果、紅菜頭、甘筍、蔬菜就最好。」
用油兩極端
素食在食油的使用上,存在兩個極端,一是極度用油,其次是一滴油都不用。陳國賓解釋,「很多豆製品如麵筋、齋滷味等,製作過程令它變乾,於是要用更多油去炸,如本身的目的是減少熱量攝取,這便有點本末倒置;另外,亦要留意油使用的次數,避免『萬年油』,用新鮮油去烹調才不會有太多氧化成分在內。有些人因為要減肥,於是一滴油都不用,其實營養素如維他命A、D、E、K都是脂溶性的,要從油脂中攝取。當中維他命A、D、E都與免疫力有關,除現在防感染外,維他命E也有助調節免疫系統,減少敏感症出現。我們要知道並非食素就會健康了,更重要是積極地從不同部分,包括油脂、蛋白質、礦物質等,都要多元攝食才可補充足夠營養。」
運動助發揮抗氧化
陳國賓提醒,養成運動習慣可將素食的功效發揮得更好,因為蔬菜或植物類的食物,有很多抗氧化成分,它需要透過運動去活化身體整個系統,「身體的自我修復,也是新陳代謝的過程。我們做運動需要能量,以油脂類、蛋白質及澱粉質去補充,同時運動可產生更多抗氧化因子,於運動後修復身體,而修復過程便正好配合素食中的抗氧化成分,帶到身體不同部分,才可真正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