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香港是全球近視(英文myopia)患病率最高的地方之一,8歲小朋友中有約40%有近視。
小朋友的視力非常重要,5歲前必定要作一次詳細的眼睛檢查,儘早找出有否出現遠視、斜視、弱視或其他眼疾,及早介入治療。6至8歲是近視開始的高峰期,6歲起要最少每年檢查一次。若發現已有近視,更要每半年要跟進一次眼睛檢查,預防和控制小朋友近視加深。
六成12歲學童受近視影響
近視是亞洲地區學童最常見的眼疾,到了中學12歲時,已有高達60%的學童受到影響;近視的導致與日常生活習慣,學習情況,家族遺傳都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近視的成因來自光線進入眼睛後的折射角度異常(Refractive),或眼球前後距離過長 (Axial),導致應該聚焦於視網膜的成像,聚焦在視網膜的前方,使得成像模糊不清。
近視的高風險因素
年齡:嬰兒及幼童的眼睛都較短少,大部份都有輕度遠視;隨著年齡增長,眼軸亦逐漸變長,到了6至8歲左右就會漸變平光 (Emmetropization),再之後的眼軸增長,就會形成近視,所以6至12歲,甚至青春期的發育階段,都是軸性近視(Axial Myopia) 的高峰期。近視的度數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在本港6歲的學童中約有18%患有近視,12歲時,比率已急升約62%,到成年才逐漸穩定。
遺傳:多項研究發現,父母的近視程度對於子女的近視的發生﹑嚴重程度和加深速度,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雙親都沒有近視對比雙親都有近視的子女,風險可相差多達六倍。而父母近視愈深,子女有深近視的機會也愈大。
環境因素:雖說遺傳影響深遠,然而更值得留意是環境帶來的影響,因缺乏戶外時間,長時間近距離閱讀等等,都會直接令近視加劇。
深近視的影響
近視除了需要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導致不便外,眼球過長可使眼球壁變薄,增加青光眼、黃斑退化、視網膜變薄、穿洞,甚至脫落的風險。若必要進行白內障手術或其他眼內手術,也要面對比其他人較困難的手術;眼軸的增長是不可逆轉的,前述的因深近視帶來的風險是任何矯視手術也無可復原的。所以預防近視加深,是對於保護眼睛健康至關重要。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靠藥物、光學和生活習慣來預防和控制近視加深。
- 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 (Low Dose Atropine Eye Drops)
比較常用的控制近視方法,用法相對安全;亦是暫時唯一能在醫學文獻中查證到、最具權威性的認可方法。濃度可選用0.01%, 0.125%及0.05%,每晚睡前一滴,可有效放鬆睫狀肌肉,抑制眼球表層纖維組織生長,減慢眼球拉長及減低眼球肌肉壓力,從而減慢近視加深速度。香港中文大學在2023年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LAMP2 Study 亦證實在沒有近視的兒童中,每晚使用0.05%阿托品眼藥水可使近視發生率顯著降低,於2年期間由53.0%減至28.4%(相對減少46.4%)。 - 多區正向光學離焦鏡片 (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
簡稱DIMS,結合光學離焦鏡片和正常焦距度數鏡片。鏡片中心為正常度數鏡片,中心區域提供清晰視力;外圍則由400塊近視離焦微型鏡片排列成蜂窩狀而組成,此周邊微型鏡片同時在視網膜上產生離焦影像,以減慢學童近視加深的速度。 - 角膜矯形硬性隱形眼鏡 (Orthokeratology)
俗稱「OK 鏡」,是透過在晚間睡覺時配戴角膜矯形鏡去改變眼角膜外形,暫時減退近視和散光,同時達到矯視及延緩近視加深的效果。但配戴隱形眼鏡有一定程度的角膜感染風險,嚴重可引致角膜結疤,視力受損;治療期間必須有眼科專科醫生定時檢查角膜情況跟進。 -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有研究顯示,每天增加戶外活動時間40分鐘,能夠減低兒童近視的三年發病率達23%。家長應多鼓勵兒童在繁重的學習中,儘量抽取時間在戶外活動,減低近視加深風險。每天有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最為理想。
所以,預防近視加深,要注意多在正常距離﹑姿勢和光線下閱讀或工作,定時讓眼睛放鬆,保持室内光線充足,避免在過度照明或昏暗環境下用眼,定期檢查眼睛。若發現小朋友閱讀或看電視愈看愈近,或經常瞇起眼睛看東西,就要多加留意,儘早帶小朋友預約眼科專科醫生做全面眼科檢查,評估是否需要配戴合適眼鏡,以及進行近視控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