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10-10 17:20:00

雙十節丨趁辛亥革命110周年 話你知孫中山並非死於肝癌!

分享:
孫中山跟香港淵源甚深,香港也是孕育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搖籃。(維基)

孫中山跟香港淵源甚深,香港也是孕育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搖籃。(維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為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揭起開端。說起雙十節,大家必定聯想起提倡三民主義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孫中山跟香港淵源甚深,香港也是孕育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搖籃;而他臨終時,在1925年4月2日,設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大殿內的靈堂,更掛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輓聯,令人惋惜。

普遍說法 孫中山死於肝癌

談到孫中山的死因,書本上大多數描述他晚年罹患肝癌,那是由於孫中山逝世前個半月,在北京協和醫院接受剖腹手術時,醫生發現肝臟已有嚴重癌變,連帶內臟器官黏連在一起,無法將癌腫瘤切除,故此只能切除組織切片化驗並縫合腹部,同時對外界宣布病況,致令大部分資料均引述肝癌為死因。然而,實際上孫中山的離世,並非肝癌那麼簡單。

1925年4月2日,設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大殿內的靈堂,更掛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輓聯,令人惋惜。(互聯網圖片)

1925年4月2日,設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大殿內的靈堂,更掛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輓聯,令人惋惜。(互聯網圖片)

《人民網》引協和醫院複印件解密 孫中山非死於肝癌

話說2013年曾經有「孫中山與中山堂」的展覽在廣州舉行,當時首次展出主診醫院、北京協和醫院有關孫中山的病歷與死因報告,時任北京中山堂管理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孫書文向《人民網》指出,「病歷清清楚楚地顯示,孫中山患的原發癌並非肝癌,而是膽囊癌和胰腺癌,只不過後來轉移到肝臟。」類似觀點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理學教授Rolf F. Barth,在2016年在廣州參觀孫中山生平展時,也留意到這份當時由協和醫院病理學系主任James R. Cash撰寫的解剖報告。

當時英文版本是這樣:「“adeno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 with obstruction of the cystic duct; direct extension to liver and diaphragm; widespread metastasis to lungs, peritoneum, wall of ileum and colon; multiple constrictions of colon by carcinoma; healed cholecystitis; cholelithiasis; moderate generalized arteriosclerosis; slight diffuse scarring of the kidneys; cyst of left kidney; healed calcified tuberculosis of lungs; slight atrophy of heart; emphysema of lungs; ascites; pulmonary oedema; ascariosis [sic ascariasis].”

引用北京協和醫院時任副院長宗淑杰在1999年撰寫的論文,中文翻譯為:

「膽囊腺癌伴有膽囊管梗阻;腫瘤直接侵犯肝臟及橫膈;廣泛播散至雙肺、腹膜、空腸及結腸腸壁,並導致結腸多處狹窄;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全身動脈中度粥樣硬化;雙腎彌漫性輕度疤痕形成;左腎囊腫;肺陳舊性鈣化性結核;心臟輕度萎縮;肺氣腫;腹水;肺水腫;蛔蟲病」

反映孫中山的真正死因,籠統講應該是膽囊癌和胰腺癌晚期,癌細胞擴散並轉移至多個器官的複雜病況,而非簡單的肝癌。由於當時協和醫院是教會醫院,駐院醫生大多數都是頂尖的外國醫生,因此這份第一手「史料」由外國人撰寫,加上病歷報告嚴禁複印,難怪大眾對孫中山的死因,只能從當年傳媒所獲得的資訊得悉。

adblk6
1912年,孫中山在嶺南大學演講後,跟同學合照。(嶺南大學)

1912年,孫中山在嶺南大學演講後,跟同學合照。(嶺南大學)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