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07-26 04:30:23
日報

青少年晚睡睌起+社交焦慮 或是躁鬱症早期表現

分享:
青少年晚睡睌起+社交焦慮 或是躁鬱症早期表現

青少年晚睡睌起+社交焦慮 或是躁鬱症早期表現

躁狂抑鬱症(躁鬱症)患者會交替出現抑鬱和躁狂徵狀,對患者本身及家庭造成很大影響。由於此症遺傳風險達83%,及早發現和介入做好預防措施相當重要。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了大灣區躁鬱症患者子女精神病理症狀演變的路線圖,將有助制訂介入措施。

中大精神科學系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博士表示,躁鬱症患者會有極端的情緒波動,香港的發病率約4%,「患者常見會有其他共病同時出現,並有自殘傾向,躁鬱症亦是十大玫殘原因之一。患者及其家庭成員或因怕被標籤而有心理負擔,也較少得到社會支援。」

中大精神科學系 封紅亮 榮潤國 雷彬斌

(左起)封紅亮、榮潤國及雷彬斌。

望及早發現高危人士

目前對於躁鬱症的診斷是基於患者徵狀而非生物特徵,過往研究亦指首次發作到確診需時5至10年,另有接近三分一被誤診為抑鬱症;而即使持續治療,5年內復發率達73%,常見患者反覆發作,病情或愈來愈差。於是中大研究團隊作出家族研究,希望確定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並及早發現高危人士和確定疾病進展模式。

不同年齡各有早期表現

研究從香港、廣州和深圳10間醫院招募6至21歲人士,而其父母最少有一人確診躁鬱症,持續跟進並接受暗光褪黑激素始發測試,同時找來相若數量、父母健康的青少年作對照。結果發現,躁鬱症父母的子女罹患情緒障礙、出現情緒症狀的風險分別是對照子女的4.7倍及2.6倍,男性較多表現於焦慮及相關症狀;女性則主要是睡眠延遲症狀。雷彬斌續指,躁鬱症子女在不同年齡會出現不同的病理特徵,例如6至12歲會有2倍行為症狀風險,到12至21歲則有4倍延遲睡眠階段症狀風險、7.5倍社交焦慮風險及3倍情緒症狀風險。

adblk6
亮光 陽光

早上接觸亮光0.5至1小時,有助改善晝夜節律。

晝夜節律或成預防靶點

晝夜節律與情緒調控有關,而躁鬱症患者有顯著過度晚睡的晝夜節律紊亂;當中暗光環境下褪黑激素分泌模式是重要的指標。研究中暗光褪黑激素始發測試發現,躁鬱症子女的褪黑激素分泌速度慢、水平低,以致入睡時間延遲。中大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博士指出,晝夜節律失調或可作為躁鬱症的預防靶點。夜間光線暴露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而此作用於躁鬱症患者中更為顯著,因此建議躁鬱症子女要注意避免夜間過度光線暴露。

進一步研究發病機制

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指,75%的精神疾病於24歲前發病,青少年是相關疾病發展關鍵期,為預防和早期治療提供了時機,「現時發現了早期徵狀的發展模式,有助提早介入和預防。下一步希望研究躁鬱症發病機制,繼而開發預防和治療手段。」榮潤國強調躁鬱症患者的子女並不一定患上躁鬱症,只是風險比一般人高,若發現有相關徵狀要及早向專業人士求助。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