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7-23 06:00:00

青少年沉迷社交媒體影響精神健康

分享:

智能手機在香港滲透率極高,當中最受歡迎的Apps,非社交媒體如WhatsApp、IG、YouTube等莫屬。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雖然可以方便溝通、增加學習機會,但同時亦有可能影響其精神健康。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在今年5月及6月,進行香港首個就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及其精神健康的相關調查,發現有68%學生因經常「在線」而感疲累,情況令人關注。
 

是次調查共訪問了2,045名青少年,當中包括424名小學生(小四至小六)及1,621名中學生(中一至中六),結果發現有93%受訪者有使用社交媒體,當中18%的青少年會花盡全部課餘時間使用社交媒體,每日佔7小時或以上;亦有32%學生每日會有9小時保持連線上網,佔據睡眠和上學時間。

欲知最新動態不能下線
青少年經常保持在線,原因是為盡快回覆訊息(64%),以及擔心錯過資訊(34%),甚至已經成為習慣(54%)。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及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醫生認為,青少年重視朋輩關係,因此不能錯過或者太遲回覆朋友的最新動態免被排擠,加上近年流行的「限時動態」,令他們「不能下線」;同時為維持自己的網上形象,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去修飾相片、和文字,因此會感到疲累,「同時亦有高中生會擔心社交媒體帶來過多訊息,以及覺得無法脫離社交媒體,生活受到控制。」

adblk6

中學生更易出現負面情緒
相對小學生,中學生會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於社交媒體上的評價,甚至因自己上載的內容「冇人Like」而不開心,影響到精神健康。王曉莉續指:「青少年隨年齡增長,使用社交媒體而產生的問題會增多,出現了『懸崖邊緣』。當中有51%受訪中學生曾被網絡欺凌,小學生為29%;而中學生亦有較大比例感覺到空虛孤獨、冷漠、有壓力、憂鬱和自卑。」


 灌輸媒體及資訊素養
為了減少青少年上網成癮、以及對其精神健康的影響,王曉莉認為家長應該自小學時期開始更多關心和關注子女,協助他們建立平衡的生方式,避免讓社交媒體成為生活單一元素,「家長應在傷害發生前好好引導子女使用社交媒體,同時向他們灌輸『媒體及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認識不同媒體、分析資訊真偽、不要不負責任地留言等,當然亦要保護自己。」香港兒科基金主席兼國際兒科醫學會前會長陳作耘醫生,則建議政府應立例規管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安全守則,並任命獨立的「兒童事務專員」,「這樣才能有效監督和評估兒童健康政策的落實及施政情況。」


香港兒科基金主席兼國際兒科醫學會前會長陳作耘醫生(左五)及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及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醫生(右五)。

香港兒科基金主席兼國際兒科醫學會前會長陳作耘醫生(左五)及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及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醫生(右五)。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