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6-26 04:29:56
日報

頸腫 肚頂頂 當心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分享:
頸腫 肚頂頂 當心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頸腫 肚頂頂 當心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是白血病的一種,佔約25%。患者的惡性B淋巴細胞佔據了骨髓,影響正常造血功能,導致紅血球及血小板低下,白血球雖多但免疫力卻變差,惟大多患者並無徵狀。但若出現頸部等位置淋巴腫大、而且有肚頂頂的感覺(肝、脾腫大),則要懷疑是否患上CLL。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華人族群發生率較低,確診年齡中為數約64歲,幸而過半數患者發現時屬於早期,「家族病史、年齡增加、男性都會增加患病風險。若經常接觸除草劑、殺蟲劑的人也較易患上CLL。」

瘀青 血小板低下

患者血小板低下,或會無故出現瘀青。

影響造血功能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發展相對緩慢,大部分患者在確診CLL時並無症狀,多數在例行身體檢查、因其他疾病驗血時發現白血球升高,才揪出此症。若CLL隨病情發展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則會出現下列徵狀。

紅血球低下:貧血、身體無力、長期怠倦、氣促、心跳加快;
血小板低下:容易出血、沒有碰撞也出現瘀青;
白血球功能下降:常發燒或感染、患病難以痊愈,或經常病。
其他:夜間盜汗、體重下降、淋巴結腫脹但無痛、因肝脾腫大而感腹痛、飽滯。

後天染色體  基因突變

引發CLL的原因,可以是第13對或第17對染色體出現缺失,又或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IGHV)基因突變、TP53基因突變。廖崇瑜續指,「以上的都是後天突變,其中第17對染色體問題最難處理,而且與TP53相關性很高;IGHV則對化療效果一般。」

醫生會透過血液中淋巴細胞數量、淋巴結及肝脾腫大情況及貧血情況評定CLL嚴重程度,「由於患者多為長者,而且CLL未能根治,如果沒有引起症狀的話,未必需要即時治療,可以先作觀察,以免影響患者生活質素。但當然CLL也有可能『變惡』。」

Ad Block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廖崇瑜 香港柏臻慈善信託創辦人 張榮峰

(左)廖崇瑜及(右)張榮峰。

提升無惡化存活率

傳統治療上會採用化療、CD20及CD52單克隆抗體去控制病情,另外亦有標靶治療BTK抑制劑,以阻截癌細胞生長訊號。近年新一代的BTK抑制劑療效有所提升,研究發現其2年無惡化存活率,相較傳統BTK抑制劑由65.9%提升至78.4%;而於第17對染色體缺失、TP53突變或兩者兼有的患者中,新一代BTK抑制劑亦提升2年無惡化存活率達18個百分點,有助延長患者的存活期,而影響心臟的副作用亦有減少。

病友支援組織香港柏臻慈善信託創辦人張榮峰表示,CLL能夠用藥控制,就像一個慢性疾病,患者亦可保有生活質素;但長時間的治療,藥費就會成為患者經濟很大負擔,希望醫管局能夠將新一代BTK抑制劑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讓更多患者可得到適切治療。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