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雙方死亡人數過萬,加沙人道災難愈趨嚴重。近日有阿拉伯及拉美國家對以色列的譴責聲浪此起彼落,並陸續召回大使,甚至宣布斷交。以色列在國際社會面臨的外交壓力與日俱增。
以軍轟炸及全面封鎖加沙包括難民營等目標,連日遭多方譴責。巴林議會本月2日召回駐以大使,同時停止與以國的經濟關係。前一日,約旦外交部也召回駐以大使,約旦外交大臣薩法迪發聲明指,以軍行動導致大量平民被殺,造成「前所未有的人道主義危機」,並或進一步危及整個地區安全與和平。土耳其與以國剛回暖的關係亦因本輪巴以衝突轉冷;沙特則暫停由美國推動的沙以關係正常化談判。在巴林和摩洛哥,有民眾上街抗議以軍行動,有人要求政府撤銷2020年在美國推動下與以達成的關係正常化協議。至於美國「宿敵」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日前呼籲伊斯蘭國家團結起來,透過停止向以出口石油和商品及停止經濟合作,迫使其結束在加沙的「罪行」。
不少拉美國家也以外交行動表達不滿。玻利維亞上月31日宣布與以國斷交,是全球首個在今輪以巴衝突跟以國斷交的國家;同日智利、哥倫比亞召回駐以大使,阿根廷、秘魯及墨西哥之後亦譴責以軍空襲加沙難民營。
美國立場「微妙偏離」
在以巴問題上,美國從不掩飾對以色列的偏袒。本輪以巴衝突爆發後,美國不僅向中東增加軍事力量、向以方提供大量軍援,更兩度阻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以巴局勢決議案。但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看來並非沒有限度,總統拜登日前曾表示,以巴衝突應該出現人道主義「暫停」,這意味華府立場較之前出現「微妙偏離」。隨著巴人傷亡人數急升,拜登政府面對人道主義,以及來自人權組織、他國領導人,甚至民主黨內自由派成員的壓力,不得不調整立場。
歐洲國家亦出現不同聲音,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上月底高票通過巴以局勢決議,呼籲立即實現持久的人道主義休戰後,英國等歐洲多國有民眾遊行,要求政府呼籲以巴立即停火。英國有民調顯示,76%英國民眾支持以巴停火,有國會議員亦認為英國政府至今尚未推動停火,與公共輿論背道而馳。
有分析家指出,以國若仍拒停火止戰,恐面臨更嚴峻外交困境。以色列政治分析師蘭茨曼說,若以方堅持用殘酷手段戰勝哈馬斯,將得不償失,她指目前以軍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行動,已釀大量巴人平民傷亡,這是對以「土地換和平」為核心原則的《奧斯陸協議》的衝擊,使以國陷入重大外交危機。俄羅斯政治學者格沃吉安則指,以國倘對多方要求停火的呼聲置若罔聞,其在加沙取得的任何進展,在國際上的認受性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