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美國總統選舉尚餘不足兩個月,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賀錦麗和特朗普,日前在電視辯論中唇槍舌劍,充滿話題性,堪稱一場精彩的政治騷。美國選戰關鍵除鬥競選資金多,也向來是意識形態之爭,儘管今次雙方人馬竭力向選民拋出經濟承諾,但在「選民情緒比經濟問題更重要」策略下,有關承諾恐淪空頭支票。
美國大選2024|賀錦麗撐中低產 降住屋成本
賀錦麗8月中在北卡羅來納州競選集會上,首以「機會經濟」(opportunity economy)為關鍵字介紹其經濟政策。她支持對企業作更嚴格監管、為中產提供更多社會福利、向企業和高收入人士收更高稅款。對抗通脹、降低房屋和醫療成本,以及減輕中產家庭稅務負擔,是其經濟政策三大支柱。
為解決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問題,賀錦麗聲言推行防止食品生產和零售企業「價格欺詐」的聯邦禁令,並加強監管大型食品生產商的併購整合。她又承諾透過增加房屋供應等抑制住屋成本,並對醫療行業實行嚴格監管和反壟斷措施,以降低處方藥價格。稅收方面,她主張對高收入家庭和企業收更多稅,減輕中低收入家庭稅務負擔,並增加政府對低收入家庭的支出。
美國大選2024|特朗普主張關稅 增化石能源
特朗普的主要經濟政策則是提高進口商品關稅、延長《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TCJA)、放鬆金融管制、降低公司稅率,以及擴大國內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等,被視為其「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的延續,即透過減稅、放鬆管制和貿易保護主義來維護美國經濟利益。他主張對所有從外國進口的商品徵收10%至20%關稅,認為關稅可帶來財政收入之餘,還能推動供應鏈回流,鼓勵企業在美國本土建廠,並成為美國的談判籌碼。
特朗普主張延長2025年底到期的《減稅與就業法案》,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並承諾降低汽車、房屋、保險和處方藥價格。他又多次強調會擴大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取消清潔能源政策,聲言美國擁有比任何國家都多的「流動黃金」(liquid gold),即石油和天然氣,認為透過擴大能源開採,可以迅速降低通脹。
民調顯示,賀錦麗公布經濟政策並未顯著改善選情,反而引發不少質疑。有評論認為其多數政策均需國會配合,落實難度大,而且會加重財政負擔,對本來已靠舉債度日的聯邦政府來說,猶如畫餅充飢。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經濟學教授瓊斯(Michael Jones)認為,賀錦麗提出的限價措施,可能會導致商品短缺。減稅方面,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指,賀錦麗主張的稅務措施或會增加國家債務,導致整體通脹上升。美國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相信,賀錦麗的經濟政策或會於10年內產生逾2萬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成本,加劇債務危機,促使聯儲局延長高利率立場。此外,賀錦麗揚言擴大公共開支,也勢必帶來更大預算壓力;兩黨圍繞國債上限、財年預算等問題的鬥爭恐更趨激烈,掣肘她兌現經濟承諾。
美國大選2024|雙方主張落實均有難度
至於特朗普的經濟政綱,輿論普遍認為對外加徵關稅等策略,短期或有利推動部分製造業企業回流美國,但長遠將推升美國通脹、拖累經濟增長,並將引發貿易戰,破壞全球經濟穩定;關稅壁壘亦會增加製造成本,削弱美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財富》(Fortune)雜誌引述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分析,指若特朗普當選,美國通脹在其任期內將升0.6個百分點。美國進步行動基金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Action Fund、CAPAF)一項研究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相當於向每戶中等收入家庭增加3,900美元(約3萬港元)稅項。美國稅務基金會預計,若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將令美國經濟萎縮1.1%,並威脅美國逾82.5萬個職位。
美國大選2024|美大選對政綱細節著墨愈來愈少
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偏向富裕階層,亦可能引發公眾不滿,加劇社會分裂;他主張延長減稅法案及降低企業稅,但若欠缺同步的緊縮開支政策,勢將推升聯邦財政赤字。至於他提出擴大傳統化石能源開採、取消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等,則可能削弱美國在國際綠色經濟領域的競爭力。也有評論認為,特朗普的政策主張,似乎跟隨選民風向而變化。
過去美國總統候選人贏得選舉,靠的往往不是會如何落實選舉承諾,而是靠為選民創造「情緒價值」。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高級副會長戈德魏因(Marc Goldwein)指出,08年大選以來,總統候選人對政綱細節以及落實方法的著墨,已愈來愈少。
美國大選2024|過去200年都是「氛圍選舉」
《華爾街日報》文章認為,政綱細節並未被候選人視為取勝關鍵,而是一個更廣泛故事的一部分,這故事講述了候選人是誰,以及他為甚麼有能力兌現承諾。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負責人加斯帕德(Patrick Gaspard)認為,選民投票時不會看政綱細節,「過去200年的每一場選舉都是『氛圍選舉』」(every election for the last 200 years has been a vibes election)。但只著眼於製造氛圍,也會帶來反噬效應,例如當年老布殊參選曾承諾不加稅,但當選後在高赤字困境下,只好在國會向民主黨妥協加稅,這有份導致他於92年尋求連任時敗予克林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