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成為現代人生活一部分,也成為商品推銷渠道,也有網紅不時上載吃喝玩樂的影片。這些其實暗藏消費陷阱,偶一不慎可能成為spaving(洗得多慳得多)受害者,或變成money dysmorphia(金錢畸形症)。
美國近年興起一個與理財有關的詞彙「spaving」。spaving是spending(花錢)和saving(儲蓄)兩字組成,意思是花費愈多可慳愈多,這與Instagram(IG)和TikTok等社交網有大量銷費廣告有關,例如買得多可免運費從而省錢。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指,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今年首季數據顯示,即使通脹,美國人仍不停使錢,信用卡債務達1.2萬億美元(約9.36萬億港元);與此同時,網上推銷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6%。財務規劃師Natasha Knox解釋,科技令商家更加了解消費者購物模式和習慣,令消費者更容易去花錢。
TikTok和IG推銷吸引購物
Kristen Kline向美國廣播公司稱,spaving是潮流趨勢,她近年從網上認識到此觀念,「我會花費更多去省錢,特別是過去數年於TikTok、網上和Instagram那些廣告,它們真的很吸引人去購物」。Kline說,初時「spave」買生活必需品,但之後開始買其他東西,因為看來「很抵」。她以買化妝掃為例,指「那些廣告會說這剩下不多,而上次又賣斷貨,我就會好想買。因為這樣我會將多買的寄給女兒,但我可能其實並不需要。」
財務專家Knox認為買得愈多慳得愈多只適用於必需品,常使消耗使用的,並在開支預算中,那便可以購買。但如果是沒有打算買的物品,買兩件以多一件免費,那不在開支預算內,就不要買了。
年輕一代現「金錢畸形症」 社交網惹的禍
美國年輕一代也出現「金錢畸形症」(money dysmorphia),造成扭曲的金錢觀念;很多年輕人腦裡認為擁有的金錢,其實較實際為多,出現「豪使」情況。「金錢畸形症」也是社交網惹的禍。報道指,Keith是Z世代(泛指1997至2012年出生),年薪有6位數,沒有巨額負債,也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但當他瀏覽社交網時發現原來自己「很窮」,網紅都揸靚車和駕駛遊艇。結果Keith碌信用卡買昂貴的東西,從而令他減輕「很窮」的不安全感,最終達到成功人士的感覺。
金錢畸形症除了有人認為很富有,相反地也有人認為自己「窮困」,終日擔心會破產。有人可能因為幼時家境貧困或父母破產,長大後即使收入穩定,也常有不安全感。金錢畸形症可泛指想像的財富與實際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