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研究團隊捕捉到的蝙蝠,包括長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互聯網)](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_webp/public/2025-02/bat1_0.jpg.webp?itok=WU3JZugt×tamp=1739199906)
跨國研究團隊捕捉到的蝙蝠,包括長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互聯網)
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在新加坡10種蝙蝠身上發現2種軟蜱蟲。專家指,儘管蝙蝠身上的軟蜱等寄生蟲一般僅以蝙蝠為宿主,至今沒證據顯示這些軟蜱蟲會叮咬人類,但若遭叮咬可能引發疼痛、發熱等病症,傳播病毒風險不容忽視。
蜱蟲可能寄生於哺乳類、鳥類、爬蟲類身上
蜱是一種寄生生物,可能寄生於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等動物身上。這次在蝙蝠身上發現的蜱蟲類型,暫無證據顯示會叮咬人類,然而,近年蜱蟲構成的疾病傳播風險受到關注。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011年至2020年間,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在新加坡11個地點鋪設霧網等陷阱暫時困住蝙蝠,以便對蝙蝠身上的寄生蟲進行採樣及分析。
新加坡10種蝙蝠身上發現蜱蟲
蝙蝠是夜行動物,研究員只能在入夜時進行工作,一般在傍晚6時開始設網,到了午夜才完成樣本收集。研究員全程需要全副武裝,佩戴防護設備以免感染潛在病原體。
報道指,樣本帶回實驗室後的分析工作相當耗時,透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確定蜱蟲的種類。新加坡已知有大約25種蝙蝠,跨國研究團隊捕捉到的蝙蝠,包括長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短耳犬蝠(Cynopterus brachyotis),以及短吻果蝠(Penthetor lucasi)。根據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的報告,在10種蝙蝠身上發現2種軟蜱蟲,種類是Ornithodoros batuensis和Argas pusillus,前者是首次在新加坡發現。
專家:應了解蜱蟲對公眾衛生構成甚麼威脅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專家劉虹妏受訪表示,軟蜱蟲有傳播病毒風險,也曾有寄生在人類身上的病例。全球的蜱蟲監測工作近年持續加快,新加坡對軟蜱的研究不足,應投入更多資源以了解蜱蟲的生物多樣性和分布情況等,以及蜱蟲在複製和傳播病原體所扮演的角色。劉虹妏指出,了解這類寄生蟲對公眾衛生構成甚麼威脅,非常重要。
切勿打擾蝙蝠棲息地
報道也指出,蝙蝠身上的軟蜱等寄生蟲一般僅以蝙蝠為宿主,並只出現在蝙蝠棲息地周圍,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些軟蜱會叮咬人類。劉虹妏認為,只要人類不打擾蝙蝠的棲息地,就毋須過度擔憂會有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