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藝術的兼容性很大,體現規範與創意並存。本集「粵劇的美學」與你細談粵劇的即興表演及程式性。
粵劇演員與台前幕後人員有一套共通的溝通語言,稱為「影頭」或「手影」。這種溝通方法在提綱戲中廣泛應用,而大部份神功戲都是使用提綱的。後台的中心人物「提場」會負責撰寫提綱,一張很大的提綱紙上會標示演員及扮演的角色、出場次序及重要演員上場的鑼鼓點等資料,由「提場」負責提醒及執行。香港粵劇的一大特色是「即興表演」又稱「爆肚」,當「爆肚」時亦需要用到「影頭」或「手影」提示樂師及對手。「爆肚」是可加可減的即興表演,多是即興口白;即興口白有幾種功能,例如代替唱曲、調動演出時間及發揮劇情等,在神功戲演出中頗為常見。
然而,粵劇戲台上的元素都有根據及規律。演員要在短時間內演出不同劇目而缺少排練時間,根本不可能完全記憶所有劇目的細節;於是演員會利用「程式」和「排場」把粵劇的過程和身段動作規範化。
「程式」的概念與「範本」類似,演員可根據角色劇情選擇合適的元素表演;粵劇做手、身段、音樂等皆有程式可循,例如水袖功、翎子功就屬於身段表演程式。「排場」由特定程式組成有代表性的片段,在不同劇目可以再次運用,但可能要更改口白和曲詞;「推車」、「坐車」、「殺忠妻」等都是最常見的排場。演員可對排場作不同技術處理但套路不可多變,在特定的框架中創作出千變萬化的配搭。
《戲曲天地》全新特備環節「粵劇的美學」由梁寶華、黎曉君主持,每周六下午4時至5時,於港台第五台(AM 783)播出,帶你深入淺出認識粵劇的藝術。重溫︰https://t.rthk.hk/swl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