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向和藹可親的老人,突然性情大變?」提及阿茲海默症,大多人著眼於記憶、理解、執行等認知功能的衰退,但較少人知道,隨著病情演變,患者的情緒行為或有改變,旁人卻未必意識到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專家表示,若能及早察覺情緒行為問題並加以治療,有助減少患者和照顧者的摩擦,改善雙方生活質素。
困擾患者、照顧者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李可倫引述數據指,約三成半阿茲海默症患者病情屆中後期,當中三成至九成會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情緒方面,患者往往喜怒無常、容易焦慮、煩躁不安,甚至出現幻視、幻聽、被害妄想,例如認定他人盜竊、殘害自己;行為方面,患者可能突然攻擊他人、暴飲暴食、失眠或渴睡、出現無意識行為等等。」
李醫生續指,情緒行為問題不但困擾患者身心,照顧者更是首當其衝:「照顧者時常無故被指責、攻擊,難免感到無助,壓力百上加斤。」加上患者覺得被害,不願配合照顧,反過來也會影響患者的生活水平。
及早治療提高生活質素
要減少情緒行為問題帶來的負擔,讓患者和照顧者重拾生活質素,李醫生建議照顧者深入了解相關病徵,一旦察覺徵兆,便及早帶同患者就醫,讓醫生早日評估和安排治療。
藥物治療上,這類患者除了須繼續使用平日的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外,也會加上針對情緒行為徵狀的藥物,例如NMDA拮抗劑可防止麩胺酸引起神經細胞損傷,從而減少情緒行為問題;部份患者也可能需要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處理幻覺、妄想、攻擊等問題。
非藥物治療上,李醫生表示無論患者屬於哪個階段,都可多訓練腦部,減慢病情發展:「很多患者已經退休,認為毋須記住事情、活動腦筋,但這樣只會加劇退化。我們鼓勵患者多投入社區活動,他們也可透過打麻將、打橋牌、數獨,甚或智能手機遊戲刺激腦部。」
六十多歲的威叔(化名)數年前確診阿茲海默症,起初主要徵狀為記憶力衰退,但不久後情緒行為問題浮現,他每天至清晨起必須外出數次,無意識閒逛至晚間,每當家人阻止出門,他便大發雷霆,家人只能早起陪伴在側。醫生於是為他處方其中一種NMDA拮抗劑「美金剛胺」,加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用藥後,他的情緒較為穩定,也不再整日外出,減輕家人壓力。
新藥有待進一步探究
近年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面世,用於減少β澱粉樣蛋白累積,這種藥物能否視為新希望?李醫生表示,此類藥物雖能達致病理上改善,但患者臨床評估分數進展的數據不一致,需要更長期的觀察才能定論。
李醫生提醒,阿茲海默症治療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疑問,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