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衛報》社論。(互聯網)

防暴警昨晚在深水埗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美聯社)

防暴警在深水埗舉紅旗警告示威者。(美聯社)
英國《衛報》以「在邊緣」(On the brink)為題發表社論,評論愈趨緊張的香港局勢,並以「這個城市出現新程度的暴力,當權者造成這爛攤子,如何收拾?」為副題,帶出關注點。
社論指,30年前天安門血腥鎮壓的記憶愈來愈鮮明,林鄭月娥警告香港正走向不歸路,北京官員稱香港示威「出現恐怖主義苗頭」,內地官媒播出大批武警軍車集結深圳的畫面。社論認為,香港經過10周反修例示威,衝擊愈來愈大,氣氛愈來愈可怕,暴力升級。目前北京的意圖似乎仍是威嚇,而非直接行動,出動解放軍或武警是最後的手段。面對當局強硬言論、嚴酷的警察、黑幫襲擊、嚴厲的司法檢控,這種種並未令抗爭者洩氣,反而更激烈行動。
社論指出,今次沒有領袖的抗爭模式,令示威活動更靈活、具適應性,但參與者亦較難溝通。現今香港的示威者,較89年的北京學運領袖老練、政治敏銳、消息靈通及有組織得多,但跟89年一樣,香港的示威活動已形成各自的動力,且不易受控。
社論總結時指出,10月1日是建國70周年,中共不想慶祝活動受到破壞,但如果示威在此之前仍未有消退跡象,北京會否決定早些比遲些行動較好?社論認為,抗爭者不應給北京暴力鎮壓的藉口,外界亦不應因一小撮人的行為而對整個反修例行動作冷酷反應。最後社論呼籲英國和其他國家應提醒中國,若暴力鎮壓示威,在政治及經濟上要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