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2-17 06:00:00

[觀察]戰機經濟學

分享:
F-35戰鬥機

F-35戰鬥機

[觀察]這款外形「可愛」的F-35閃電II型戰鬥機,可說是其製造商洛歇馬田(Lockheed Martin)、美國軍方以至政府財政部的夢魘。整個計劃帶來3,000億美元的帳單不單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戰機預算,假若包括往後的訓練和保養費用,更達天價的10,000億美元,所以也怪不得特朗普上任後立刻就超支問題發火,致令洛克馬田股價一跌再跌。其實整個F-35計劃由構思、實行,以至當中出現差錯以至陷入泥沼,本身就活像一個經濟學個案。

是為結束冷戰時代不久的九十年代,美國政府為準備開發新一代以取替原有的F-16、F/A-18、AV-8等不同舊型號戰機,於是想到了假使將這些因應不同任務特性而設計的型號全都整合到一款新戰機內,再透過大量生產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效應,以壓低開發和製造成本,而F-35就是這個聯合打擊戰鬥機計劃(JSF)的成功競標者。

adblk6


然而這個最初希望又省又快又好的想法,最終卻又因為同一理念而觸礁。話說在列根當政的冷戰時期,基於與蘇聯的軍備競賽,投入武器開發的預算自然是要多少有多少;但這種做法卻亦有其經濟效益,因為資金足夠的情況下的產品通常都有很高的完成度,那往後的保養或改裝成本亦會因此而減低。可是F-35開發計劃卻採用了「一邊開發、一邊生產」的並行模式,打算生產過程中出問題才再作修改,結果當發現了重大問題之際,不但已生產的戰機要重新進廠修改,無了期的追加預算亦成為了整個計劃的沉重壓力。


可最嚴重的問題還是,JSF計劃原先是打算把F-35各自開發成A、B、C型,以迎合空軍的傳統升降、海軍陸戰隊的垂直升降、以及海軍的航母升降三種型號:原先設計者以為只要修改大概30%就能完成設計,然而到最後才發覺三款設計之間的差異達70%,基本上已和獨立設計三款戰機已差不多,過往所謂規模經濟的優勢已被嚴重弱化。

 

F-35開發預算花費千億計美元
由小布殊一直到奧巴馬一直對F-35的超支延誤問題視而不見,是因為至目前F-35開發預算已花費千億計美元,即使從經濟學意義來說這已是無法追回的沉沒成本(Sunk Cost),卻沒有人願意承擔將這筆天文數字付諸流水的責任。而新當選的特朗普,就好像國王的新衣那位小孩般,提醒國民假若在與洛歇馬田的博弈中,不提出「全面放棄F-35」這個選項施加壓力,就只會讓他們予取予攜繼續增加開發成本──結果洛歇馬田先後受到特朗普的「Twitter攻勢」打擊,終於願意就成本問題作出真正讓步。

adblk7


洛歇馬田宣布由2018年度購入的批次起,F-35A的單價將先減至9,460萬美元(另外兩型則約1.21億美金),比起原先售價減少8%,三年內再逐步減至8,500萬美元。可是這種減價卻附帶兩個條件,一是不能催促進度以消耗額外人力資源,而且保持生產速度,就能透過科技進步和裝配技術熟練而壓低成本。但另一方面由於F-35的生產進度比預期延誤太多,所以國防部已被迫為其舊有戰機進行各種昂貴的壽命延長計劃,這其實亦是未計入F-35單價內的開支。

 

或被迫完全停產
至於二是要求國防部繼續維持原定的購買規模,因為這才可維持被弱化卻仍重要的規模經濟效應。但就算特朗普真被說服不減少購買數量,對F-35C本身並無大興趣的海軍正打算購買新製的F/A-18以抵消F-35C延遲交貨的問題,寧願把新戰機輪替延至再下一世代。簡單來說,海軍每新買一架F/A-18就約等如少買一架F-35C,同時令其平均單價提高,最終提升至難以接受的價錢時就唯有完全停產。

adblk8


樂觀點看,洛歇馬田把價錢一削再削,也令其外銷的吸引力大增。原定打算採購F-16V的印度空軍,已有消息傳出因F-35的減價消息而作重新考慮。這個意外的促銷效應或許對F-35的超支危機不無少補。然而我們最後還要談到,特朗普威脅洛歇馬田取消F-35的王牌,就是開發一種比較廉宜的超級F/A-18新型號出來,可是F/A-18無論怎樣升級,F-35的隱形功能、以及F-35B垂直升降都是永遠辦不到的。究竟放棄這些能與未來中俄戰機匹敵的性能、甚至可能讓美國空軍戰力停滯不前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否值得,就唯有留待美國國民判斷了。

adblk9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

限時早鳥優惠 火速訂位 | am730母親節溫馨晚宴 $5000福袋等你拎!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