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選舉變天,相信在香港最大的一則花邊新聞,要算是著名時事評論員蕭若元先生在Youtube上再一次預言失誤:早幾天他才斷言馬來西亞的反對派「希望聯盟」沒有本錢贏得過半數議席,幾天後卻是大勝而回。據蕭生指出,預測出錯是「全世界評論分析員都一起犯上的錯誤」,所以他亦難免云云,但我卻認為這正好就是探討馬來西亞變天重要性何在,一個最佳切入點。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中)領導的希望聯盟獲勝。
很多人將馬來西亞政府定位為「半封閉式民主」或者「競爭性威權」,原因是執政黨國陣長久以來有兩大利器:劃分優勢選區(gerrymandering)和隨意打壓反對分子和言論自由的公權系統。除此以外加上宗教與民政的分化政策、以及某程度影響選舉結果的點票舞弊兩大保險,所以過去六十年來才會從來沒有出現過政權更替的「超穩定架構」。而這亦使得最樂觀的馬來西亞大選預測都不過是認為執政黨國陣會丟掉一些議席,但不可能丟掉執政權──因為就如去屆一樣,就算反對黨選票過半,透過各種手段將議席壓回一半以下就是。
在歷史上,競爭性威權政府面對民主挑戰是通常會有兩個結局:一是出現令人意外的選舉結果但卻被打壓。例如梅德韋傑夫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就曾於2011年的杜馬選舉受到重大挫敗,失去了去屆315席中的77個議席;然而他們通常都能透過上述的公權系統強行把執政權掌控於手中。而當反對派對於普京操控選舉結果的抗議被打壓下來以後,國家就會在威權統治下照常運作,執政黨則會為下次選舉進行各種部署,以防止執政權再被挑戰。
若要達成另一個可能性,亦即競爭性威權真的被拉倒,最終成功過渡成民主化社會,例如2000年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下台、烏克蘭2014年解除亞努科維奇職務、以至阿拉伯之春等,因一場大規模、波瀾壯闊的抗爭運動而促成一股足以推翻政治強人的力量,幾乎可說是必要條件。
可是在今次馬來西亞大選前夕,大規模的公民運動不是沒有,最著名的自然是象徵投票時要用手指打水印的「染藍手指」運動。我最近參與學術會議碰到的馬來西亞學者,幾乎全部食指都是染了色的,足見運動的滲透力和廣泛性。然而「染藍手指」運動最多只能算是一種立場宣示,和我們上面提及的烏克蘭與塞爾維亞抗爭的激烈程度相比,很難說是在相同的層次上。再者,當投票結束時,雖然在票站也有和上屆相似的票站停電事件和偷換票箱疑雲,但基本上整個過程還是十分和平暢順。所以今次馬來西亞大選,真正留下的謎團的地方應該是:為何當敗象呈現之時,納吉不但沒有力挽狂瀾,反而乾脆地接受敗選結果?

反對派大勝的理由
有關馬來西亞反對派大勝,我們聽到的理由很多,例如年輕首投族幾乎一面倒傾向反對聯盟、華人全面放棄國陣、納吉的貪污醜聞令全國大失所望、以至大量引入中國投資的疑慮等,但都不大能構成對納吉的致命威脅,剩下來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大概是「希望聯盟」的領導人,乃以前同屬於威權統治一部分的馬哈蒂爾。不少舊有公權系統可能仍對其支持甚至效忠,納吉在投鼠忌器之下唯有承認失敗。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納吉領導的這個威權政府,在關鍵時候卻拿不出「威權」來,馬來西亞的「競爭性威權」早已在選舉前夕化為烏有而竟沒有任何政治分析評論員察覺,大概就是選舉結果令人大跌眼鏡的原因。
威權統治在一夜間分崩離析,引來不少香港評論員的遐想,嘗試將其教訓引用到香港反對派的發展上:例如當馬來西亞人都等忍耐60年而最終爭取到政黨輪替、又或是當馬哈蒂爾和他的死敵安華都能和好了,香港的泛民陣營不是應該更有毅力更有耐性地等待時機到來,甚至不同勢力之間應摒棄私怨而共同努力?假若這是嘗試以別國選舉的成功,作為提升本土民主運動士氣的方法的話,我覺得並不是件壞事;但如果有人真想拿來作香港民主發展參考的話,則必須小心認清兩地之間在現實上的分別。
馬來西亞雖然被稱為「競爭性威權」政體,然而她的選舉機制卻是貨真價實的:意思是只要能成功繞過威權政府一堆權力障礙,你還是能夠奪取過半數議席並成為新的執政黨。可是在香港,先不要說佔半數功能組別立法會議員及分組點票制度本身已令建制派在議會的優勢百分百不能被撼動,由上屆立法會選舉開始一而再、再而三的DQ,都讓中央政府變相完全掌握了剔除參選權和被選權的權力。更不要說特首選舉的封閉性,令原先有機成為整合各方勢力的「香港馬哈蒂爾」曾俊華,明明在民意長期領先,卻會在小圈子選舉大敗予林鄭。
雖然同為「競爭性威權」政體,馬來西亞與香港在民主程度上始終相差太遠,想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過來香港未免是太過天真;而目前香港的民主困局,也不是靠「忍耐」、「團結」就能解決的。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