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供不應求一直為香港社會高度關注,運房局長陳帆昨午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指香港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萬個單位,現時已覓得350公頃土地以滿足興建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不過5年內可提供的公營房屋,僅佔全數的三分之一。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未來供應「頭輕腳重」,擔憂公屋輪候時間將會突破6年關口,甚至更長;另有分析指,以政府目前的建屋進度,距「達標」仍落後兩年。
昨日公布的《長策報告》與去年的10年長策供應目標相同,而政府推算的總房屋需求為415,600個單位,理應有足夠單位作緩衝。公私營房屋比例繼續沿用七三比,即總房屋供應的目標中,公營房屋佔301,000個,當中21萬個屬於公屋或綠置居單位,91,000個為其他資助房屋;私營房屋單位則為129,000個。
「不適切房屋」住戶數再增4%
陳帆指,政府已覓得350公頃土地可建33萬個公營房屋,即可以滿足未來10年的30.1萬個公營房屋供應量,惟大部分公營房屋料須於後5年始落成,首5年只有約三分一公營房屋可以供應。對於「前輕後重」的公營房屋供應,他表示由生地變熟地需要經過法定程序,亦承認在過程中或出現變數,僅指當局會盡最大努力供應。
對於「後5年供應」有否具體計劃和時間表,發展局副秘書長丘卓恒(圖2左一)指,大部分土地仍處於改劃和研究階段,故未能確實時間,冀可藉精簡程序和改善技術等方式加快發展。他又指,「明日大嶼」正進行規劃和工程研究,「北部都會區」亦需時發展,當中會包括古洞北和洪水橋等項目,部分已開始動工或進行發展規劃,預計「北都」內的四成房屋供應,可在未來10年入伙。
報告又指,居於不適切房屋的住戶(劏房戶佔約73%)按年升達4.1%至12.7萬個,多個公屋單位的人均居住面積亦不足15平方米,陳帆被問到如何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改善基層住屋困境等問題時回應指,只要待10年後全部單位落成,「房屋嘅供應係可以滿足到個需求」,相信公屋輪候時間及其他問題就可以得到紓緩,其他措施如過渡房屋,只是過渡安排。
研究員料政府須「做快2年」追落後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回覆查詢指,《長策報告》再次以「頭輕腳重」形式公布,批評相關論述已於過去5年「不斷重複」。他又引數據分析,政府未來10年的落成量理應只有28萬個公營單位,若要達到報告所指的33萬個,各新發展區及主要造地計劃,就須較原定進度提前兩年完成,每年由改劃土地得到的單位亦須增加5%才能「急起直追」。目前公屋輪候時間已達5.9年,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量為「頭輕腳重」,相信很難在首5年減短輪候時間,反而擔心輪候時間會「破6」,甚至進一步延長,對此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