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相當「貼地」,由研發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battery)的科學家瓜分,分別為德裔美籍固體物理學家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化學家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評審讚揚他們的貢獻「創造了可循環充電的世界」(created a rechargeable world),造福全人類。其中97歲的古迪納夫,成為歷來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3位得獎者的繪圖。(互聯網)
負責評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指,惠廷厄姆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期間,致力研究毋須使用化石燃料的技術,他看中金屬鋰(lithium)的特殊電子層結構及反應性,以其作為電池的陽極,配合二硫化鈦(titanium disulphide)作為陰極,研發出「初版」鋰離子電池,儘管其電量低及容易爆炸,但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奠下基礎。在其後10年,在牛津大學做研究的古迪納夫,改用氧化鈷(cobalt oxide)製造電池的陰極,同樣配合金屬鋰,把電池的電量倍翻。吉野彰則索性換走金屬鋰,以石油焦(petroleum coke)取而代之,大幅提高電池的安全性,成功在85年製成首款商用鋰離子電池,並於91年正式推出市場,其重量大減,又耐用及可多次充電。
為無線無化石能源社會奠下基礎
評審公報稱,鋰離子電池應用於手機、電腦以至電動車等多種事物上,改革了人類生活,讚揚3人的研究「為無線及無化石能源社會奠下基礎」(laid the foundation of a wireless, fossil fuel-free society),創造了「可循環充電的世界」。3人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712萬港元)獎金。吉野彰對獲獎表示高興,冀能鼓舞年輕研究人員。有專家認為,3人的貢獻不單帶來手機革命,也能促進電動交通工具的研究,並改良可再生能源的儲電裝備,協助應付能源及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