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質對人體氧氣運輸和細胞功能尤為重要,鐵攝取不足或女性月經期間導致鐵流失過多均可能令身體缺鐵。衛生防護中心的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抽查逾2千名15至84歲市民,整體缺鐵普遍率達5.7%,女性(10.2%)比男性(0.7%)嚴重,而15至49歲育齡婦女,更每6人有1人缺鐵。持續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引致疲倦、乏力或氣促;而懷孕初期有缺鐵性貧血會增加早產風險,嚴重貧血會導致胎兒缺鐵,影響腦部發展。營養師建議每日進食5至7個乒乓波大小分量肉、魚或去皮雞肉,可補充足夠所需。
衛生防護中心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做第三次人口健康調查,並首次調查市民鐵質狀況。在16,655名受訪者中抽查2,072名15至84歲市民,發現整體缺鐵普遍率達5.7%,介乎世衛指引5%至19.9%範圍,屬「輕度公共衛生問題」。
整體男性缺鐵普遍率為0.7%,女性則為10.2%,當中育齡婦女(15至49歲)更高達17.5%,約每6名育齡女性就有1人缺鐵。中心指,女性在月經期間,血液流失過多有可能導致缺鐵,持續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引致疲倦、乏力或氣促,兒童持續缺鐵會影響認知功能發展;婦女在懷孕初期已有缺鐵性貧血,會增加早產風險,嬰兒在出生時或體重低於標準,甚至死亡風險。孕婦嚴重貧血會導致胎兒缺鐵,影響腦部發展。
營養師建議每日食5至7乒乓球大小肉
至於本港人口缺鐵性貧血,整體普遍率為3.5%,男性為0.3%,女性為6.4%,當中15至49歲女性普遍率為10.6%,50至84歲女性為2.1%。衛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指,本港人口缺鐵普遍率與高收入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相若,認為屬高收入國家常見情況,提醒大眾應關注缺鐵情況,注意均衡飲食,尤其是育齡婦女,亦提醒大眾進食鐵質補充劑前應諮詢醫生,避免鐵質過多引致腸胃不適。
飯後2小時內避飲茶啡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營養師鍾蓉文建議每日攝取5至7兩(1兩約40克)不同種類魚、肉、蛋、豆及豆製品,約5至7個乒乓球大小熟肉;並可配搭鐵質豐富蔬菜,例如深綠色蔬菜(如西蘭花、白菜、菠菜)、豆類(如紅豆、綠豆、鷹嘴豆)、果仁及種籽等,而肉類、魚類、維生素C有利吸收植物性食物中鐵質,相反茶及咖啡會減少鐵質吸收。她提醒市民餐後可以進食豐富維生素C水果,進餐期間及飯後1至2小時內避免飲用茶或咖啡,應飲用水或檸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