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專題|每年99%舊衫丟到堆填區 再循環賦第二生命 環保製衣商:港舊衣回收行得慢 紡織界可多做幾步
不少市民會將舊衣送到回收箱,希望延續它們的用處。惟今年初多區湧現來歷不明的舊衣回收箱,引起大眾質疑有人想將環保當成轉售牟利工具,故對衣物回收有所猜忌。有本地環保製衣商指出,本港在整體廢物回收中,以衣物回收「走得最慢」;儘管如此,企業依然嘗試接觸不同行業,望為環保出一分力,亦為衣物回收與再造闖出一片天。記者:陳穎琳 攝影:蘇文傑

本地綠色初創企業ESG School HK創辦人陳偉彬一直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本地綠色初創企業製衣商ESG School HK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除了供應使用經認證環保或可再生材料,製成校服贈予學生外,亦會回收校服或企業制服進行循環再造。企業創辦人兼慶年集團首席創意執行官陳偉彬指出,回收難以轉售的校服或制服,是希望它們在循環以後能有一個更易被接受的「第二生命」。
他表示,目前本港在「衣食住行」中,衣服一類回收進度行得最慢,只有約1%衣服可以循環再用,剩餘99%被丟棄至堆填區。主因是紡織料成分眾多,單單一件衣服已混合了不同成分,增加回收難度。「在整個收集過程中已自動化;但拆鈕扣、拉鏈等硬件就一定要靠人手,其實人工成本最貴。」
循環再造可升級、降級
回收循環普遍有兩個做法,「升級再造」(Upcycling)及「降級再造」(Downcycling)。「升級再造」是把衣服變回衣服,必要符合成分單一、顏色及布纖維較優質的條件;若布纖維較差則會轉為「降級再造」,如製成地氈或眼鏡套、電腦袋等新產品。
陳偉彬表示,回收所得的衣物會先高溫消毒,並噴染抗菌或阻燃等塗層技術,及後拆掉鈕扣、拉鏈及徽章等硬件,採集主要的衣服纖維後拿去碎掉。「升級再造」會變回毛衣線、「降級再造」則會分解成地氈物料。其中,一些在回收後屬較新的校服,則會進行消毒及抗菌塗層後,重新義賣到學校。除了學校,企業目前亦正與展覽業、酒店業和寵物業等不同行業接觸。陳偉彬指,學校琴室的隔音棉、展覽業的地氈、寵物軟墊的內芯也是能以回收循環物料製成有第二生命的產品,因此他認為「紡織界現在可以做到的事情其實很多。」
棄「快時尚」 取「永續時尚」
紡織品回收出路不少,惟本港舊衣回收卻困難重重。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之協理副會長、宏恩基督教學院商學院副教授兼系主任楊慕貞博士指出,根據環境保護署(EPD)報告顯示,自2021年起,過去4年所回收的紡織物料一直不斷上升。惟因過去普遍以「快時尚」(fast fashion)為市場主流觀念,推行以便宜衣服引導消費者購買,當消費者棄丟時卻會受回收地點、負責回收的供應商如何處理物品等考量而影響,最後還是把舊衣直接棄掉。
楊慕貞認為,「快時尚」的概念須矯正,而「永續時尚」更貼切目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市民亦應矯正回收後再造成紡織物料的傳統觀念。以日本為例,會鼓勵公眾將衣服拿回品牌方作回收,廠商便把舊衣物變成泥,用作種花或作畫,希望藉此驅使生產商或品牌,多鼓勵消費者回到其店舖做回收。她亦建議本港服裝零售商可仿效有關做法,增加回收衣物去向的透明度。
識別認可舊衣回收箱
民政事務總署推展的「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由非政府機構、政府和各區區議會合作推行,分別由香港地球之友及其他三間非牟利組織管理。市民若想找獲政府官方認可的回收箱,可留意舊衣回收箱上是否印有民政總署名稱及標誌。另外,箱上亦會顯示營運及管理機構的名稱等,並提供電話熱線給市民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