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2-06-08 16:23:42

中大古生物學團隊利用鐳射成像技術 首次發現完整恐龍肚臍

分享:
圖中顯示一隻躺著的鸚鵡嘴龍的立體重建圖 研究團隊在它的化石上確認包圍著臍部疤痕的獨特鱗片。

圖中顯示一隻躺著的鸚鵡嘴龍的立體重建圖,研究團隊在它的化石上確認包圍著臍部疤痕的獨特鱗片。(Jagged Fang Designs圖片)

由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最近利用尖端的鐳射成像技術,在一塊有1.25億年歷史、在中國出土的化石上,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肚臍,是科學界至今找到動物有肚臍最古老的記錄。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生物期刊《BMC Biology》上發布。該化石現正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中展出。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大表示文嘉棋利用其研發的鐳射螢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簡稱LSF)技術,重新檢視白堊紀時期一隻兩米長、用兩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的皮膚化石,並呈現從未被看見的細節。

adblk6

特徵與一些現代蜥蜴及鱷魚相似

文嘉棋指「透過LSF技術,我們發現了在鸚鵡嘴龍化石上長型的臍部疤痕附近獨特的鱗片。這項特徵與一些現代蜥蜴及鱷魚有相似之處,這種臍部疤痕亦稱為肚臍,但有別於人類相對較細的肚臍。基於其特殊且優秀的保存狀態,這塊化石成為了第一塊保有恐龍肚臍的化石。」

首度有化石證據支持恐龍有長型肚臍假設

與人類不同,由於恐龍是卵生動物,因此並沒有臍帶;相反,恐龍蛋中的卵黃是直接透過一個像隙縫一樣的開口連接到陸上卵生動物的身體上。在動物將要孵化的時候,這個臍部開口會被封住,形成獨特的長形臍部疤痕。雖然科學界早已知道恐龍是卵生動物,意味牠們應該擁有長型的臍部疤痕,但這項研究則是首度利用實際的化石證據去支持這項假設。

嶄新視角研究2002年出土化石

嘉棋補充:「這塊鸚鵡嘴龍化石自2002年出土以來經歷多次反覆研究,已有不少令科學界轟動的發現。LSF技術則為我們提供嶄新的視角來研究它,最終揭示恐龍鱗片下的有趣細節。」

新英格蘭大學(澳洲)教授、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Phil R. Bell博士指出:「這個鸚鵡嘴龍化石很有可能是我們研究恐龍皮膚最重要的一塊化石。通過鐳射成像新技術,這個化石繼續為我們帶來驚喜。」研究團隊隊員也包括了阿根廷的Unidad Ejecutora Lillo組織的Christophe Hendrickx博士,以及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Thomas G. Kaye先生。

adblk7
鸚鵡嘴龍的鐳射螢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顯示了臍部疤痕的位置。插圖為疤痕的特寫,當中包括了在其周圍獨特的鱗片(最右方的示意圖的藍色部份)(Bell et al. 2022圖片) 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鸚鵡嘴龍是在中國東北部被發現。牠們是三角龍的遠親,頭部兩側長有短角。(Julius T. Csotonyi圖片)

萊特維健金至NMN32000鑽石級抗老組合 萬寧出位價只限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