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圖)在昨日開幕的全國人大會議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今年經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GDP)目標下調至6.5%左右,為26年來最低,通脹目標則維持3%,惟財政赤字率連續第2年定為3%(佔GDP比例)的歷史高位,觸及歐盟警戒線(3%)。
報告明確提出,今年要「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6.5%至7%,實際增長6.7%,是26年來最低水平,今年目標下調至6.5%左右,「符合經濟規律和客觀實際」。不過,有輿論認為屬謹慎、保守,也有聲音認為「偏向樂觀」,惟GDP目標6.5%其實相當於中國經濟增長底線,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年曾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到,要確保2020年經濟增長及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時期(2016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至少也要達到6.5%」。
另外,報告指出,為了讓「財政政策更積極有效」,今年按3%赤字率安排2.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財政赤字,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其中中央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赤字8,300億元,同時安排地方專項債券8,000億元,並繼續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
中央部門帶頭減5%開支
報告強調,赤字率保持不變,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減稅降費」,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約3,500億元、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而「補短板、惠民生」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發力的工具之一,今年「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長9.5%,重點增加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困難地區財力補助」;非重點支出也要壓縮,對績效不高的專案要減少預算,各級政府更要堅持過「緊日子」,中央部門要帶頭按至少5%的幅度壓減一般支出,決不允許增加「三公」(因公出國/境、公用車及公務招待)經費,以擠出更多資金用於減稅降費。
學者:3%警戒線已過時
據悉,2013至2016年全國財政赤字率從2.1%逐步提高到3%,去年實際赤字率更高達3.8%,遠超出3%的歐盟警戒線。不過,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鄭春榮表示,3%是上世紀90年代歐盟所定的警戒線,如今歐美多國的赤字率早已超過3%,判斷財政風險不能只依據赤字率,應將一個國家的政府債務率與赤字率等兩個指標作對比判斷,才較為合理。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高培勇則指,雖然3%警戒線並非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為了防範財政金融風險,中國還須守住赤字率3%的防線,不能放鬆。報告並重申,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簡政減稅、放寬准入及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這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過程,既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既非常緊迫又艱巨複雜。要勇往直前,堅決闖過這個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