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措施將於4月22日起分階段實施,首階段禁售及免費供應包括棉花棒、氣球棒、熒光棒和膠牙籤等塑膠產品,「死期」逼近,致近日有藥房或連鎖個人護理產品店的棉花棒和牙線棒被賣斷。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在網誌指,要糾正坊間誤傳;「走塑」措施只是禁售膠軸棉花棒,並非禁售所有棉花棒,膠柄牙線棒和牙縫刷亦仍可如常發售,他解釋,政府不會在市場上未有充足替代品前,禁售日常塑膠產品,避免對市民造成過大影響。
新措施於4月22日起分兩階段實施,首階段管制包括禁止銷售和向堂食及外賣食客提供包括發泡膠餐盒、飲管、攪拌棒、進食用具(叉、刀和匙)及碟等即棄膠餐具;杯、杯蓋、食物容器及食物容器蓋等即棄膠餐具在首階段亦禁止餐飲處所向堂食顧客提供。
除膠餐具外,首階段亦禁止銷售和供應包括膠柄棉花棒、雨傘袋、充氣打氣棒等即棄塑膠產品;並禁止酒店和賓館免費供應部分洗漱梳妝用品,例如膠柄牙刷、膠梳等,和在房間內免費供應的膠樽裝水。至於第二階段預計2025年實施,當中禁售及免費提供包括枱布及牙線棒等。
謝展寰昨在網誌指,留意到坊間對管制有不少誤傳須糾正,「走塑」措施只是禁售膠軸棉花棒,而紙、木或竹軸的棉花棒是不受影響;膠柄牙線棒和牙縫刷仍可發售。至於塑膠外賣餐具將被管制,謝展寰指,現時已有紙和軟木等製造的非塑膠飲管、攪拌棒、叉刀匙及碟,價錢與一般塑膠餐具相差不遠,例如膠叉平均約每件0.2元,而木叉平均約每件0.25元。不少餐廳早已轉用非塑膠餐具,並非法例要求才作改變。
他重申,在逐步減用塑膠同時,政府不會在市場上未有充足替代品前,禁售日常塑膠產品,而制定計劃時,會充分考慮香港的實際情況,盡量從源頭,即是從生產、售賣和提供者做起,避免對市民生活造成過大影響。並補充在新法例下,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取得、購買或使用某些即棄塑膠產品並不違法。他又指,管制實施首半年屬適應期,當局會集中宣傳教育,其後則以教育先行及風險為本的執法模式,針對屢勸不改的違法黑點執法,環保署亦會設立熱線,解答市民和業界的查詢、投訴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