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鳴指維護國家安全是他的首要任務。(林俊源攝)
警務處長周一鳴上周正式履新,接棒成為新任「一哥」。他甫上任,即表明日後工作涵蓋三大方向,擺首位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周一鳴強調,國安法非「洪水猛獸」,希望將來市民明白維護國安是己任;又指現時國安風險仍然存在,警方考慮遊行集會的申請時,仍要作風險評估。此外,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大批年輕人被捕,周一鳴指,案件沒有所謂追溯期,每個個案都有不同處理方法,大原則是「依法依規處理」。
周一鳴上任翌日接受傳媒訪問,並重申未來工作的三大重點,包括維護國家安全、推動智慧警政,以及鞏固警隊內部團隊文化,而維護國安則放在首要位置。他上任當日,曾稱有很多人嘗試利用媒體和文化藝術項目「軟對抗」。周一鳴強調,國安法非為藝術創作設紅線,香港曾舉辦不少大型文藝活動,眼見一眾藝術工作者都十分享受,可見國安法並無影響,不應把創作自由與國安法混為一談。
周一鳴又指,國安法有不同層面,不應只著眼於執法,像網絡安全也屬國安範疇,例如早前三讀通過的《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他稱,國安法與其他法例無異,「但國安是重中之重」,希望將來人人都明白,維護國家安全是己任。
審批遊行須考慮活動性質
自2019年後,本港大型遊行或集會數目大幅下降。根據警方數字顯示,去年共錄得公眾遊行384宗,較2018年的1,097宗,大跌六成半;至於公眾集會則有613宗,而2023年和2018年則分別有15,892及10,783宗。對於日後處理遊行集會申請的方向,周一鳴回應指,雖然《基本法》或《公安條例》均列明公眾有集會和遊行的權利,惟自2019年後,有所謂的公眾集會是「掛羊頭賣狗肉」。
周一鳴又謂,不評論遊行或集會是否唯一表達方法,惟強調「在處理手法上,需要做一個風險評估。」當中包括集會的性質、活動搞手的原意等。他強調,警方在處理遊行集會的申請上,不存在所謂寬鬆與收緊,「現在看似平靜,但不是完全沒有(國安風險),仍有人蠢蠢欲動,暗湧處處,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要更加小心呢?」

他指警方未來會繼續重視青少年工作。(林俊源攝)
繼續重視青年工作 冀給予機會
周一鳴過往大部分時間專注刑偵和情報搜集的工作,較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直至2019年,他擔任九龍西總區副指揮官,負責處理「理大圍城」為公眾認識,而整個行動拘捕逾1,300人。6年後再次憶述當日的情景,依舊感受甚深。他指:「很多年輕人被捕後,第一件事是喊,不知道為何要出來,朋友叫就出來。」
周一鳴當日曾稱,拘捕與否並非重點,更關注在校園裡示威者的身心健康,拘捕與否之後才說。而至今單就理大衝突,逾400人被起訴,整場社會運動中,逾6,000人未被起訴。對於未來的檢控工作,周一鳴回應稱,有需要就繼續;又指沒有所謂的追溯期,強調「犯法就是犯法,問題在於是否有證據」。
剛卸任的前警務處長蕭澤頤在任期間重視青少年工作,周一鳴認為,這些工作應要繼續,「希望每一個年輕人都有機會,我們常說,未來是年輕人的,應盡早給予機會他們。」他又指,近年警隊花了不少資源在警隊與年輕人關係這方面,例如夥拍學校或家教會等,灌輸守法觀念;且年輕人招募方面亦有改善,證明警隊為年輕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