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致光 (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公布最新本港貧窮情況報告,貧窮人口達135.2萬,創有紀錄新高,政府被諷「愈扶愈貧」。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在網誌撰文反駁指,言者只是以揶揄政府為快,實際上,政府恆常現金福利介入後,有17萬住戶脫離貧窮線。他說,雖不能滅貧,但還須努力扶貧和防貧。
羅致光昨日以「扶貧通識之問與答」為題,反駁指政府「愈扶愈貧」的言論。他指,在2016年,政府恆常現金福利介入前,在貧窮線下的住戶數目約有58萬戶,收入與貧窮線的總差距為385億元;在政府恆常現金福利介入後,除了有17萬住戶脫離貧窮線外,貧窮住戶收入與貧窮線的總差距收窄至199億元。他明言,政府沒有愈扶愈貧,有關說法只是言者以揶揄政府為快。
工資增加 更多長者落入貧窮線
羅致光續指,近年工資相對通脹有所增加,但貧窮人口不減反增,是因為相對貧窮的概念。即由於工資增加,貧窮線便會上升(收入中位數的一半金額總數上升),而沒有工作收入的長者經計算後,便有更多人跌落貧窮線;而社會福利以通脹調整,故政府現金福利介入後的「效果」會在統計上褪色。
他又說,政府不採用綜援的平均金額作為貧窮線,是因為若以此作指標,便會出現只要減綜援金額,便可以減少貧窮人口,或增加綜援便增加貧窮人口的弔詭情況。
對於有人批評政府官員以相對貧窮為由,解說不能滅貧是不負責任。羅致光表示,情況就如我們不能完全滅蚊,但仍會採取滅蚊行動一樣,只是他「明知不能滅貧,而不能將滅貧掛在口邊,這或許是坦白之罪」,雖不能滅貧,但還須努力扶貧和防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