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8-08-29 06:00:00

可負擔房屋為大潮流 羅兵咸永道倡公私合營配合

分享:

獅子山學會邀請羅兵咸永道會計師樓,探討私營發展商於資助房屋的角色定位。羅兵咸永道根據研究,指公私營合作發展可負擔房屋為全球趨勢,認為政府應考慮與私人土地,例如新界棕土及農地的業權人合作,釋放超過1,000公頃的土地儲備作可負擔房屋發展,相關發展項目的可負擔比例應佔20至40%。

布樂家倡公私合營發展可負擔房屋。(鍾式明攝)

布樂家倡公私合營發展可負擔房屋。(鍾式明攝)

羅兵咸永道合伙人布樂家(Simon Booker)引述報告,批評本港的可負擔房屋過度依賴政府興建,建議當局應開放思維與私營發展商合作,並參考英國倫敦、加拿大多倫多、澳洲悉尼及台北等地,由政府透過補償機制,例如提高地積比率,地稅寛免等,令私營發展商承建一定比例的可負擔房屋。劍橋大學房屋及策劃研究中心前總監Michael Oxley以英國為例,指當地很少只有可負擔房屋的住宅項目,因為多元房屋種類可提升社會流動及鼓勵共融。


設高透明準則
布樂家指,現時抗拒公私合營主因是擔心「官商勾結」,建議政府設專責委員會,制定全面且高透明度的評估準則以釋公眾疑慮;而在發展建造時,發展商負責可負擔房屋的融資及規劃等,項目完成後政府回購可負擔房屋,再出租或售予合資格市民。研究分析,本港房屋階梯斷裂,除居屋不足,令公屋戶難以向上流,私樓昂貴,亦令居屋戶難以負擔,致不能騰空現有居屋單位予公屋戶。

布樂家指本港房屋階梯斷裂。

布樂家指本港房屋階梯斷裂。


 

入App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

免費拎荷花BB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