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持續,繼前日9宗本地確診個案後,昨再增19宗,包括首間失守的院舍、港泰護老中心再添4院友及4員工確診;而「彬記粥麵」和「新發茶餐廳」群組亦分別增加2宗及3宗個案;連同其餘6宗源頭未明本地個案及5宗輸入個案,昨增24宗確診,患者住處遍布全港多區。衛生署擔心目前情況或引致個案以倍數增長的大爆發,認為是時候收緊防疫措施,市民也應盡量避免與久未相見的朋友聚會,並透露近日個案病毒量偏高,擔心傳染性亦相對較高。
群組個案急增至9人的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毓華里較低層),繼85歲女院友(#1298)確診,昨再多4名介乎67至79歲的男院友染疫(#1302、1307、1316、1323),其中一名79歲老翁平日可自行離開院舍。而安老院介乎48至57歲的1男3女職員同告確診(#1310-1312、1321),除一人兼任兩間港泰護老院的清潔工作外,另外3人只在低層的港泰工作。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低層港泰有6名員工住在附近萬年戲院大廈的員工宿舍,高美樓宿舍也住有2名員工和2名同集團的毓華護老院員工,中心會調查大廈有否員工感染,同住員工會被安排入檢疫中心。據悉,護老院部分員工不時會在兩間港泰和毓華護老院工作。張竹君稱,爆疫院舍可能由員工、可外出院友或探訪者把病毒帶進院舍,但無法肯定源頭。她解釋,院舍雖禁止探訪,但近日「有親戚衝入去探(院友)」,已將曾探訪的3人送檢疫中心。
張竹君提到,早前曾向全港院舍進行一次檢測,從每間院舍隨機抽3名員工檢測,全部結果呈陰性,原本考慮擇日再做,但現已改與社會福利署合作,先向每間院舍派發深喉唾液樣本樽,讓醫生到場為院友檢查時,可即時為不適院友收集樣本,盼更早發現個案。她指正陸續為該院院友和員工化驗,但坦言難以為全部人抽樣本,並呼籲院舍可外出的院友,應盡量減少離開。
續有的士司機中招
牛池灣坪石邨「彬記粥麵群組」昨增兩宗相關個案,包括41歲女子(#1304),她的丈夫、58歲的士司機(#1291)曾光顧彬記,與兒子(#1295)日前已確診,該女子在鰂魚涌百佳旗下超市Food Le Parc的壽司攤檔工作、未曾光顧彬記,張竹君相信患者被家人傳染。昨另有一名到過彬記的71歲老翁(#1322),以及有一名居彬記所在玉石樓的住戶(#1305)確診,後者未曾到過彬記,暫列作源頭不明個案。
至於與「彬記粥麵群組」或有聯繫的渡船角「新發茶記群組」,昨亦多3名食客染疫,包括61歲男的士司機(#1301)、60歲女子(#1317)及59歲曾任的士司機的男子(#1324)。張竹君稱,昨還有一名55歲男的士司機(#1315)確診,但他目前留醫深切治療部,未知他曾否到彬記或新發,又透露其中兩輛的士車牌為MB7876和KZ3637,促近期曾乘搭的乘客主動聯絡中心,並已要求警方協助追蹤。

港泰護老中心

鰂魚涌Food Le Parc

萬年戲院大廈
患者多區活動用膳恐播毒
昨還有4宗源頭不明本地個案,包括居慈正邨正遠樓的92歲老翁(#1306),張竹君指其行蹤沒有明顯高危因素。荃灣灣景花園一名42歲女子亦確診(#1313),她上周六曾到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見家長」,晚上在灣仔萬麗海景酒店食自助餐和入住一晚,翌日亦曾到荃灣牛涮鍋。確診的跑馬地禮頓山3座一名31歲男住戶(#1319),在灣仔皇后大道東工作,病發前到過銅鑼灣多處,包括利舞臺廣場玉桃軒、凡高廚房和希慎廣場一風堂等。餘下的69歲家庭主婦(#1314)住在大角咀海富苑海韻閣,平日主要留家和外出用膳。
衛生署早前會在大廈出現確診個案後,即日或翌日到場派發和收集深喉唾液樣本樽,但張竹君昨稱因個案激增,會陸續到各大廈派樽,但未有正面回應日後會否在有個案大廈之間「取捨」,僅稱仍希望可全幢派樽,又強調有病徵就應立即求醫,勿待署方到大廈派樽才檢測。她又指近日個案病徵與早前相若,但病毒量偏高,未知是現時病毒量的確偏高或早發現,擔心傳染性亦相對較高。至於昨日確診的5宗輸入個案,兩宗來自印度,亦有兩名從菲律賓抵港的船員,另有一人由哈薩克回港。
袁國勇促回復兩周前防疫措施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現時情況屬所有專家預料之內,料未來數日個案仍會增加,促港府最少回復父親節前的防疫措施(上月19日放寬的「限聚令」,包括食肆由每枱上限8人放寬至不設限)。他指祿泉樓群組至今仍未找到隱形傳播鏈,而港府在兩星期前的父親節放寬社交限制後,現在便出現疫情。他又稱不少安老院環境較惡劣,很難做到防疫措施,認為染疫長者死亡率很高,而探訪者或員工染病後就會引致院舍爆發。
中大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亦指,港府可因應未來數日情況,決定是否限制食肆同枱人數,又稱豁免檢疫人士或帶病毒入社區,一直存在風險。他又表示較擔心源頭不明個案,因患者分布不同地區,若不同社區都有不明線索,社區爆發風險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