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指與染疫者同枱食飯感染機會大過同處一室。(路透社)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進行全球首個模擬新冠病毒在不同氣溫、濕度及光線下,於空氣飄浮的實驗,結果顯示原來病毒可在噴出後最快5秒傳染力減半、20分鐘後傳染力剩餘10%。影響傳染力減弱速度的關鍵是濕度。研究結果凸顯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環境中,戴口罩的重要。
過去有美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於空氣存活達3小時,但有關研究只把病毒噴灑在密閉容器「戈德堡鼓」(Goldberg drum)內,然後藉轉動容器令病毒持續飄浮。布里斯托大學氣溶膠研究中心(Aerosol Research Centre)的新研究則更為全面,利用新儀器噴出病毒飛沫,再把飛沫「困於」兩個電子環(electric ring)之間5至20分鐘,了解氣溫、濕度及光線變化對飛沫有何影響。領導研究的教授瑞德(Jonathan Reid)指「這是首次有人能精確模擬呼氣時的氣溶膠狀態」。
相對濕度低於50% 病毒快速減弱
當病毒粒子離開相對濕潤、富含二氧化碳的肺部時,水分會迅速流失,研究結果顯示,乾燥環境可令病毒快速減弱。當相對濕度低於50%時,病毒傳染力會於5秒內大降近50%,之後5分鐘內再降19%。反觀當相對濕度達90%、類似洗澡時的濕度,病毒減弱速度會較慢,傳染力減半需時約5分鐘,20分鐘後傳染力只剩10%。至於溫度,則對病毒的傳染力沒有影響,再次否定高溫會令病毒減弱的猜測。
專家:戴口罩和社交距離非常有效
瑞德指,過去各界常聚焦於飛沫會在不通風空間飛多遠,「我並非說這不會發生(被飛沫傳染),但最大風險是當你靠近別人,「若我跟朋友吃午餐,最大風險是我傳染對方,或對方傳染我,多過被店裡另一端的人傳染」,因病毒會隨時間失去傳染力。英國李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臨床病毒學家陳偉志(Julian Tang)認為,研究結果確認「戴口罩非常有效……社交距離也是」,他補充,「改善通風也有幫助,尤其是在靠近病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