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18區關愛隊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要求報告服務對象總人數或人次、關愛活動次數、探訪大廈類別等資料,確保服務能達至政府的要求。關愛隊透過探訪或接觸,找出及識別出有需要支援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是「協助識別」與「轉介/協助轉介」的角色。時事評論員、傳媒人屈穎妍則認為,關愛隊只是義工,社會不應把關愛隊視作萬能俠,「他們只是你鄰家師奶或者樓上大叔」。
屈穎妍於無綫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表示,自從香港出現「關愛隊」,好多人寄予厚望,更多人當他們是萬能。她舉例近期多了隱蔽長者自殺,有學者話關愛隊應主動找出社區隱蔽老人,社會出現虐兒新聞,評論員會話關愛隊應透過家訪找出問題家庭,她心想,「喂,人家義工來的!」
奪命火等突發事件 才最能發揮作用
她認為在佐敦道華豐大廈的奪命三級火這種突發事件,關愛隊才最能發揮作用,例如為趕著離港的遊客找行李、為失散的孩子找家人,亦有隊員是少數族裔為有需要人士當翻譯。「關愛隊即是主動關心街坊,為大家奔走送暖,他們全都是義工,能力有限,小困難可以幫忙,大困難就要轉介專家幫手。」
小困難可幫忙 大困難需轉介專家
她又指關愛隊其實大部分可隨傳隨到的義工,故不是退休人士就是家庭主婦,大家不應把他們當全職專業人士般使喚,他們只能去家訪關懷街坊,但這街坊是否問題家庭或者有自殺傾向,他們未必有能力判斷,即使判斷到也只能轉介社工,不適宜由他們解決問題。所以,社會不應把關愛隊視作萬能俠,「他們只是你鄰家師奶或者樓上大叔」,要他們肩負太大社會責任並不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