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藥物費用高昂,政府在去年實施的「1+」機制,針對用於本地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註冊申請,至今有7款新藥獲批。工聯會希望政府與時間競賽,加快審批新藥,除了「好藥港用」,還希望爭取「好藥平用」,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和陳穎欣今日與衞生署代表會面,討論「1+」機制的實施成效,其後聯同關注組見記者。「好藥港用」關注組義務顧問鄧寶蓮指疫後港人北上看病的趨勢持續,其中一個誘因是兩地藥物價錢差距太遠,另外她接觸有病人對某類藥物產生抗藥性,醫管局指沒有其他香港註冊的藥物可使用。病人發現在內地有藥可醫,選擇北上求醫。鄧寶蓮指一種藥物可以救命,可以幫助很多病人,希望當局加快審批不同藥物。關注組召集人鄺耀深指內地近5年的科研進度迅速,預計未來10年國家科研的新藥或超越西方國家。如果香港不及早引入國家科研藥物,「好容易失去以前做落嘅醫療優勢」。
冀降低藥物價錢
鄧家彪指「內地藥物又多、又快、又平,點解香港咁貴 ,選擇咁少?」除了審批藥物來港註冊,他促請醫管局「超前部署」,不要在審批後才慢條斯理商討採購條件,應該在審批時與香港藥廠聯絡,令市民不用承擔「天價」的藥物。
陳穎欣同樣促請政府「與時間競賽,追落後」,她提及自「1+」機制生效以來,衞生署接獲80多間藥廠逾260個查詢,但至今只批出7種新藥。不過當局則指這個審批速度已經很理想,因為需要謹慎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