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有沒有上過經濟科的課堂,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有聽過Demand & Supply這個概念:假設一切條件不變,供應增加就會令價格下降,供應減少則令價格上升。基於目前香港的醫療體系存在著價格限制,那供應不足的代價就轉變成輪候時間。本來以為簡單到不得了的道理,醫學界及其支持者卻拒絕認同,引起了一場有關學術專業與政策理念之間的大混戰。
香港的醫療系統目前擁有公營和私營兩部分,公立醫院收費低廉吸引了絕大多數未能負擔私家醫療的普羅大眾求診。供不應求出現兩個後果:一是令輪候時間遙遙無期,部分專科服務更可能動輒以數年計,二是因公立醫院病人眾多難以負荷,因而令醫護人員必須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下工作。相對來說,私立醫院雖然醫生數目與公立醫院相若,但卻只服務約一成左右的病人,而且因依據市場訂價,醫護人員薪酬福利普遍比公營市場為高。結果很自然的是公立醫院醫生將持續被私家醫院抽走,而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
如何解決醫療供求失衡問題的建議很多,例如增加醫科生學額(但為何只加至480而非每年1,000個?可以問一下醫學界)、減少單程證新移民(但如何減少?除了叫囂外未見有任何人提出如何令中共接受此建議)……這些先略過不談,讓我們聚焦在一個立竿見影、且最易實行的辦法,就是輸入海外醫生。然而即使醫生短缺是大家的共識,醫學界卻並不認同給予海外醫生選擇工作的自由。他們認為增加的醫生若輕易能進入私家醫院服務,那就對舒緩目前惡劣的醫療情況毫無幫助,所以即使海外醫生獲批來港,都必需要把他們留在公立醫院工作一段長時間,而且年期愈長愈好。
最理想的情況,自然是海外醫生甘願接受這些條件,投身公立醫院助香港醫生一臂之力,結果卻事與願違:香港的醫生註冊門檻極度嚴格之餘,在公立醫院工作又如此辛苦,你當香港真是有寶,讓全世界的醫生都非來不可嗎?過去每年只有寥寥無幾的海外醫生來港註冊就是證據。
然後這裡醫學界和大部分經濟學者就出現了第一個分歧:基於公私營兩個系統對於香港市民而言,同樣是可以選擇的醫療服務機構,分別只在於一個是大鑊飯、另一個是價高者得而已。既然如此,就算海外醫生不在公立而於私家醫院執業,就能立時產生三大好處:第一是增加私家醫生供應從而降低收費,令更多人有條件負擔價錢較貴、但服務質素較好、輪候時間較短的私人醫療系統,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第二是當更多市民轉投私營市場服務,公營醫療爆煲問題亦得以減輕,從而達致分流效果。第三則為滿足了私家醫院對醫生的需求,舒緩了公立醫院因醫生被挖角而出現人手持續不足的惡性循環。無論從任何角度,這都是利遠高於弊的政策選擇。
可是醫學界完全不接受這種由經濟學推論得出的答案。他們的反駁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意見是認為既然是供求失衡問題,就應該由限制私營醫療的發展,壯大公營醫療系統入手。我並不反對基於這種想法的各種建議,例如提升政府醫護人員的薪酬服務條件,以加強與私家醫院爭奪人場的競爭力。甚至更極端一點,目前私家醫生相對待遇實在太好、工作環境實在太舒服了,理應要求他們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例如引入「醫療社會服務令」,要求每位私家醫生不分國籍,每年都要回到公立醫院工作120小時,減輕政府醫生的負擔也未嘗不可──問題是這些建議與引入海外私家醫生並無矛盾,實施前者並不代表就要取消後者。
供求定律就能解釋嗎?
至於另一類意見則為針對供求定律本身,當中亦好像有點道理。例如某退休醫生就指出,目前私家醫院已被不少大陸遊客所佔用,即使增加海外私家醫生供應,也只會被無限的內地需求所填滿,根本沒有意義。可是這種論調忽略了目前香港私家醫院主要服務仍是本地病人,而即使私家醫院減價可能吸引更多大陸人來港醫病,但由於需求彈性的關係,香港病人仍能在某比例上受惠於海外私家醫生的新增資源。更何況若要減少大陸病人來港,各種行政措施諸如向非本地病人徵收醫療服務稅,更激烈甚至效法零雙非先例,禁止非本地人在私家醫院預約進行非緊急醫療服務,都能在增加海外私家醫生之餘又防止被濫用,這些建議為何從不見醫學界提出呢?
還有一種說法指,一旦海外醫生能輕易進入私營市場,那就再沒有海外醫生願意留在公立醫院了。對此我感到困惑的是,為何私家醫院那麼樂於聘用相對不熟悉本地醫療狀況的海外醫生呢?難道收費昂貴的它們比公立醫院願意承擔更大的質素風險?而在一般市民眼中,只要符合醫委會要求,又有誰會關心私家醫院的醫生究竟是本地,還是來自海外?唯一在這項措施中的利益受損者,不就是那批原先打算跳槽往私家醫院的政府醫生嗎?
醫療政策中的醫療專業部分當然要由醫生作出判斷、外人無從置喙;然而醫療資源的分配卻是一個政策問題,醫生供求就是一個經濟學問題。醫學界反對「引入海外私家醫生以舒緩公立醫院問題」,明顯涉及行業利益衝突,那就更需要「局外人」作出監察與制衡。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