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一般人輪候公屋上樓平均需5.8年,較政府目標的3年長近一倍。當局強調有關目標依然不變,惟計及未來10年的需求後,料未來需10至20年才能達到目標,並要視乎需求會否增加。當局並透露,發展北部都會區時或會提高相關地積比,以興建更多房屋。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未來10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建33萬個公屋單位,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30.1萬個公屋單位需求。身兼房委會主席的運房局長陳帆(圖),昨出席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時,指公屋3年上樓目標不變,並稱中間若沒有新申請,第十年的供應始能滿足需求,因此相信要約10至20年達致3年上樓目標。
![陳帆回應特首提及房委會代支津貼想法謂只代表她關心問題。(蘇文傑攝)](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634759829_bt.jpg?itok=Jn9N_cbY×tamp=1739078066)
陳帆回應特首提及房委會代支津貼想法謂只代表她關心問題。(蘇文傑攝)
不過,會上議員關注何時才能真正達致目標,民建聯李慧琼批評當局完全沒有理解到市民等上樓的痛苦,形容態度懶散,又指政府拒絕訂下目標年份,會令市民有政府不夠決心的觀感。陳帆回應時,承認暫未完全掌握有關數據,但強調當局會全力推進,承諾盡量朝3年上樓目標進發。
民建聯梁志祥就向政府建議,應全民動員加快建屋,如要求港鐵、馬會等有能力機構響應。陳帆指,房協和市建局現時都有協助增加房屋供應,並提到已與港鐵商討,於小蠔灣車廠用地協助建屋,盼民間和商界能大力支持。他並透露,政府曾考慮把工廠大廈改建成過渡性房屋,但考慮環境和安全問題後被逼放棄。
施政報告同時提出發展約350公頃土地的北部都會區,民建聯劉國勳關注這一帶地積比例能否提高,即時增加短期的房屋供應。陳帆表示,若土地、交通和環境配合,相關地積比已能提升30%,相信土地用途在日後發展改變規劃時,地積比都會有轉變。就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由房委會代付輪候公屋現金津貼的想法,陳帆指這僅代表林鄭月娥關心房屋問題,他沒有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