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8-06-05 08:30:00

洪為民 中國對外貿易路徑:絲綢之路

分享:

絲綢之路,以往只是覺得是歷史名詞,因為這條陸路貿易線,不論是貨物量還是金額,早已被海運取代。不過,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倡議的「一帶一路」,絲路再次成為一個新概念,而且不只是陸路,就是海上絲路也納入,讓歐亞及非洲多國可以更緊密的連在一起。

提起「一帶一路」的基礎──絲路,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Witman)特別點明,絲綢之路不是中國「發明」的。Witman說,這條絲綢之路有很多特別之處,起源只是一條由眾多商旅行走的路徑,根本沒有獨特名字。這條路無論早在漢朝,還是唐朝,甚至到了明朝,也有很多商旅利用這個路線,來往歐亞,貿易的商品眾多,只是後來有一種很重要的商品──絲綢,藉這條路線運出中國而已。

至於這條貿易路線,即使是中國與當時在中亞的部分藩屬國,甚至波斯、阿拉伯,然後遠至羅馬、東羅馬帝國及西歐等通商,這條路並非各國官方指定的一條路線,而且是很多條路線,尤其區內不時有戰亂,國家興滅,令路線不斷更迭。

Witman補充,這條無名的通商路線,其實是由一個德國人「命名」。根據記載,「絲綢之路」這個名字,由十九世紀的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男爵提出,他曾在1868至1872年七度遠征中國,並在1877年以「絲綢之路」形容這條歐亞貿易路線。

adblk6

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Witman指除了是絲路之外,還包括「海上絲綢之路」,而一帶一路就是借古今用。縱然交通工具改變了,由以往的駱駝轉為火車,海上的由帆船改用貨櫃輪,路線也會因應工具不同而轉變,但貿易的路,始終不變。

此外,Witman也解釋,以前在絲路的商旅,不一定是「由頭行到尾」,那些商人雖然由長安出發,卻不會一直把貨物運到羅馬,可能由中國人、西突厥分支的沙陀人,或者突厥人從長安出發,把貨物運到中亞,再由中亞人賣給波斯人,波斯人又轉手給阿拉伯人,最後歐洲人才從阿拉伯人買入源自中國的商品,反之亦然。貨物轉售會經過層層交易,很多人參與其中,以今天的說法是「多方參與」,並非某一人、某一方主導。

貿易向來都是互通有無,中國在古代的生產力比較強,所以有不少貨物出口,同時西方也有很多物品東傳,包括文化、藝術的物事,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奇技淫巧」,透過絲路及海上絲路而來。Witman認為,古代早已把自己了得的事,與他人交換,達致生產力配合,互補不足,這也是現代社會的定律。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