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委會測試市面上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不同材料製造的香脆零食樣本。(林俊源攝)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市民減少外出,拆薯片和食蝦條相信成為不少市民在家的消閒恩物。然而,消委會測試市面上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不同材料製造的香脆零食樣本,除1款蔬菜脆片及6款蝦片外,其餘樣本均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當中以預先包裝薯片、薯條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最高,逾三成樣本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歐盟法規的基準水平。
今次測試涵蓋市面上67款預先包裝香脆零食樣本,以及10款購自餐廳、快餐店及小食店的非預先包裝即食薯條、薯格及薯餅。此外,消委會又發現近乎全部預先包裝薯片、薯條樣本屬於高脂肪食品,其中3款樣本的總脂肪含量,比起食安中心所訂高脂食物參考水平(每100克食物含20克總脂肪)高出一倍有多。
消委會建議市民進食此類香脆零食宜適可而止,並要小心控制食用次數和分量,以免攝入過量丙烯酰胺、脂肪及鈉;若市民是購買大包裝香脆零食,消委會建議與親友共享或分批食用,已開封零食應儲存在密封的食物盒或密實袋,勿急於一天內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