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部分市售魚翅並非來自鯊魚。(蘇文傑攝)
亞洲人喜愛以魚翅宴客,令大量鯊魚被獵殺,港美兩地科學研究團隊以基因分析方法本港海味店出售的魚翅來自76個物種,發現當中有三分一屬「受絕種威脅」物種;更發現部分魚翅不屬於鯊魚的魚鰭。
紐約Stony Brook大學、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其他團隊,於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隨機於上環及西營盤海味街的海味乾貨零售店,收集超過4,800個魚翅及碎翅樣本作分析。研究發現,市面上的魚翅至少來自76個物種,當中34%是處於近危狀況的大青鯊(藍鯊或水鯊)。而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76個物種當中有33%品種屬「受絕種威脅」,另有38%屬近危狀況。
兩樣本屬交配器官
研究更發現,本港市面出售的魚翅,部分來自非鯊魚物種,如鯆魚(亦稱魔鬼魚)、鰩魚及銀鮫科;甚至發現部分魚翅並不屬於魚鰭,例如有兩個樣本是雄鯊魚的輸精器管,亦即交配器官。
海洋保育組織BLOOM Association海洋生物項目總監佘國豪相信,海味店舖並非故意把交配器官作為魚翅售賣,只是製作過程中不小心剪下兩者並混在一起出售,情況不常見。他建議政府設立「魚翅食品標籤」制度,以助市民辨別魚翅來源,並加強港口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