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年疫情洗禮,港人普遍更加注重衛生,很多時會用濕紙巾抹手、抹面,更多是用於幼孩身上,但未必想到可能因而愈抹愈污糟!消委會早前測試市面上逾20種個人護理濕紙巾,發現部分樣本含菌量超標,其中「DAISO」一款標明「日本製」的嬰濕紙巾,細菌含量竟超標近500倍,相關產品下架,但同時亦有8款濕紙巾獲最高的五星評級。
消委會測試涵蓋市面上20款較常見、用以清潔身體為主的個人護理濕紙巾樣本,全部均沒有具消毒效能的聲稱,部分樣本包裝標示「純水」、「手口專用」等字眼,大部分聲稱適合用於嬰幼兒;除1款樣本屬獨立包裝(每包裝為2張),以及2款樣本屬小包裝(每包裝有10張或20張)外;其餘樣本每包裝有60張至100張,每張濕紙巾售價介乎0.12元至0.8元,相差逾5倍半。另外,濕紙巾全部樣本的含水量雖均高於內地標準的最低要求1.7倍;而含水量差異頗大,當中「思詩樂」的含水量最高,喜歡高水分濕紙巾的市民可選用。
所有測試樣本中,有8款濕紙巾獲五星最高整體評級,包括「屈臣氏Watsons」、「思詩樂Suzuran」、「特柔Feather Soft」、「阿布泰Abouthai」、「維達Vinda」、「強生Johnson's」、「順順兒Soondoongi」及「Lec.Be For Baby & Kids」。
細菌菌落多易致結膜炎
測試亦顯示,20款樣本均沒有檢出大腸菌群、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任何真菌;惟其中「DAISO」品牌的一款嬰兒濕紙巾,樣本的細菌菌落總數高達100,000cfu/g,超出內地《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所列上限(200cfu/g)近500倍,相關已產品已下架。消委會認為,與樣本於未開封前可能經受到微生物污染有關。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並非所有細菌皆是可引致傳染病的病原細菌,但使用含過量細菌的濕紙巾清潔面部、眼睛、咀巴、私密部位等,仍有機會出現細菌感染,導致結膜炎、腸胃炎或喉嚨紅腫、發燒等症狀,尤其使用者大多為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及長者,風險會較高。
樣本含可致敏化學物及防腐劑
消委會又發現,「759阿信屋」及nepia品牌的樣本分別檢出可致敏化學物及防腐劑。759阿信屋的家庭裝濕紙巾(香港名勝)驗出0.0015%游離甲醛,該物質接觸皮膚後,可能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引起炎症等。根據歐盟《化妝品條例》,如產品釋出逾0.001%的游離甲醛,便須於包裝上標示「釋出甲醛」,惟涉事濕紙巾未有標示。就此,759阿信屋表示,已停售該產品。
至於nepia的「WET PLUS」則驗出兩種可致敏化學物,包括0.039%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及0.021%對羥基苯甲酸乙酯,惟總含量並未有超出歐盟0.8%的上限。譚鳳儀解釋,上述化合物的防腐效能高且成本較低,常被添加入個人護理產品及化妝品,惟少數人士或會對其產生過敏反應,引致皮膚發炎;甚至有海外研究提出,其特性與雌激素相似,可能會干擾內分泌系統。
至於「萬寧」濕紙巾樣本則被驗出所含溶液的酸鹼值為3.2,略低於內地《濕巾標準》的下限(酸鹼值3.5-8.5),為唯一酸鹼值超出標準範圍樣本,市民若接觸過酸或過鹼的溶液或刺激皮膚,易引起痕癢或炎症。
黃鳳嫺:避免濕紙巾接觸黏膜部位
黃鳳嫺提醒市民,雖大部分濕紙巾產品有可重複使用的貼紙作封口,但密封程度未必可以完全隔絕細菌入侵,;而獨立包裝設計的濕紙巾雖可以減少受細菌污染的機會,但亦會產生更多包裝廢物。她又建議,消費者在選擇大包裝或小包裝的濕紙巾時,可以先考慮自己的使用習慣,於便利程度與環保之間取得平衡。而為嬰幼兒及長者更換尿片時,亦可使用紗布或純棉花加溫水,代替濕紙巾擦拭,以減少接觸過多化學添加物;若無法用水清洗,亦應盡量避免用濕紙巾接觸黏膜部位,例如會陰及肛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