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

(互聯網)
內地傳媒報道,流落民間逾一世紀的「圓明園官方圖則」——《圓明園匠作則例》(下稱《則例》)(上圖),上周四回歸圓明園(下圖),是圓明園被毀160年後,首件「回家」的古籍原件。報道指,「則例」一詞源自唐朝,即「按法令或成案作為定例」,一共有48冊的《則例》詳細介紹了營建圓明園時的成規定律,包括建築形式、規格尺寸、陳設物料、園林工藝、用工費用等,當中對長春園西洋樓的記載更是首見。報道指,這套《則例》是圓明園建造的重要依據,為修整圓明園建築帶來曙光,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李博更透露,會根據《則例》等史料修整園內具代表性的建築,冀2021年左右打開圓明園正門「大宮門」。
報道提到,《則例》自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編寫,成書於道光年間,為內務府手抄孤本,並是目前現世的第一本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則例。《則例》即日起至周六在圓明園正覺寺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