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2-03 04:30:22
日報

私宅供應量算法惹爭議 施永青:樓宇落成量沿用近半世紀 業界認可

分享:
私人住宅供應量

施永青指計算樓宇落成量的方法受業界認可。(資料圖片)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與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近日隔空討論本地私人住宅供應量的算法。施永青在今日出刊的專欄再度解釋自己對房屋供應量計算方法的看法,指已沿用近半世紀的樓宇落成量計算方法,一直為政府和業界等人士採用。他又質疑或有人冀未來的房屋供應增加快一些,遂改以「某一時段裏發展商可供出售的單位作為樓宇的潛在供應來統計」。

施永青在今日出版的《C觀點》專欄中指,樓宇的落成量是指在某一年度內,完成興建獲批入伙紙的樓宇單位數目;他認為,此統計方法時段清晰,定義明確,「一直為政府、業界、學界,以及金融界所採用」,已沿用了接近半個世紀。」他質疑,若以新計算方式,即不再提樓宇落成量,改以在某一個時段裏發展商可供出售的單位,作為樓宇的潛在供應來統計,或許想令「未來的房屋供應增加得快一些」。

adblk6

對於房屋局長何永賢日前在社交媒體不點名回應施永青的說法,稱預計未來3至4年的一手私人住宅整體供應量約為10.7萬個單位;施永青指相關說法並不嚴謹。他認為統計的時段不應模稜兩可,且上述10.7萬單位中,分別是去年、前年,以至更早前開盤,涉及的統計時段或橫跨5至7年,「把早年已出現已統計過的供應,也一併放進未來三至四年的供應裏再統計一次,實在不太妥當。」

樓宇落成入住才可真正解決民生需要

施永青又指出,目前政府是把時間的跨度縮短了,把可供出售的樓宇加多,「只是錯覺,與現實距離很遠。」他認為,樓宇要落成後才能入住,才能真正解決民生的需要;而統計新增的開售單位數量,則可能因項目的落成時間不一,而難以衡量對民生的影響。因此,他認為,統計房屋供應時,應以每年的落成量比較恰當。

施永青日前在網上節目提及政府誇大了房屋供應量,又指政府的目的是安撫市民。梁振英隨後在社交媒體反駁施永青的說法,昨日則第三度發文回應,稱施永青有回應他的質問;指「施永青將供應量的定義局限在當年的落成量,這是錯的,因為沒有反映之前的銷情,即貨尾單位數量。假設去年落成的單位全部沒有開售或全部沒有賣出,在今年開賣或繼續賣,而今年的落成量是零,在這情況下,供應量是零嗎?」

何永賢前日亦透過社交平台不點名回應施永青的說法,指不宜單純以落成量當作供應量。她指,預計供應量是指預期在未來3至4年可供出售的單位,而預測落成量則指預計在未來5年會興建好的新單位;如未來3至4年的供應量只計及新單位落成量,便會多計了在樓花階段已賣出的單位,同時又少計了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貨尾單位,以及預售樓花的確實供應。
 

adblk7

入App免費拎寵物展入場券

入App免費拎寵物展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