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最新研究,喬治亞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大腦中負責調節衝動進食能力的神經迴路,並在實驗模型中透過刺激,獲得特定行為響應。
研究員將注意力集中在下視丘產生的黑色素細胞聚集素(MCH)上,過去研究發現,提高大腦中的MCH水平會增加食物攝取量,喬治亞團隊希望了解 MCH是否也能在衝動進食中起作用。
研究人員訓練老鼠按下按鈕來獲取食物,但老鼠必須在兩次動作間等待 20 秒,如果老鼠按太早,等待時間就會重置,但食物並不會出現。
研究員同時也使用先進技術,刺激從下視丘到海馬體的特定 MCH神經通路,結果顯示,MCH不會影響動物因熱量需求或品嘗美食的正常飲食動機,但確實會影響衝動行為,讓老鼠變得無法阻止自己去嘗試獲得食物。
在了解 MCH 與衝動進食的關聯下,喬治亞大學家庭及消費者科學學院助教 Emily Noble 認為,這項研究有助開發出能治療暴食症的方法,幫助人們在不降低正常食慾或影響食物味道的情況下堅持節食。